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名稱】清明上河圖
【年代】清
【作者】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現狀】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1152.8 X 35.6 CM
【材質】絹本 設色
清初明末,蘇州大量仿製《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後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並於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畫了一張《清明上河圖》。因此本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牧、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參照各朝的仿本協作畫成,故今人稱之為清院本。
清院本是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加之受西洋畫風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行置其中。從畫面細節來看,結婚、戲台、船上生活、耍猴戲、虹橋、校場、飯館、走索、小兒科、蕩鞦韆、書畫攤、畫家、學堂、比武和鹿苑等等活動情節非常豐富,特別是虹橋市景已由張本木橋上的幾個草棚涼亭和仇本石橋上的幾個木售貨亭,演進為石橋上兩排統一規範且固定的商店,形成了整齊而繁華的橋上商業街區,畫中人物也增加到超過4000 人,尺寸更擴大到1152.8公分長及35.6公分寬,較「仇本」及「張本」長許多,進而更加充分地展現了清初民俗風情,實為院畫中的精品之作。
同時,由於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所畫之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此作反映了清初民眾自由、經濟繁榮的場景,折射了博取眾長、融匯中西的社會思潮,「康乾盛世」可見一斑。
全作分為鄉野風光、虹橋市集、城門內外和金明池四個部分。除了熙來攘往的人物,櫛比鱗次的商店,還有逸趣的文人園林、輝麗的皇室苑囿,極力營造熱鬧喧囂的氣氛,堪稱十八世紀城市風貌的縮影。圖中建築均依據透視原理,房舍街巷經絡分明,大小比例與遠近距離,莫不精準掌握,且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筆墨精謹與色彩斑斕,是院藏同題作品之最精者。點擊每幅特大圖可見,各場景均十分精彩,妙趣橫生。
推車、牧牛
放風箏
結婚娶親
野台戲
船工、草車、趕集
運糧船
虹橋上僧侶、挑夫、官家、醬油店、南果鋪,橋下船工協同,橋首耍猴戲、官鹽庫
罾漁、鐵匠鋪、走索、觀禮台
小兒科、木偶戲、狀元及第、接骨、耍猴人與小孩、玩麻將與彈冬不拉
西洋樓、蕩鞦韆、磁器行、算掛、20匹馬拉石車、染色坊、賣鞋攤、爭井水
放鵝、罾漁、裱字畫、牛車、雜技、貨郎、書畫古董攤、駱駝
蓋房、搬家、銀局
官家園林大門緊閉,百姓圍觀門外比武
仕女
畫作特色: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第一、內容豐富。
《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閒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舖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樑、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1695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僅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衝突,令觀者看罷,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從內容看,此畫屬於風俗畫,也具有風俗畫的特點。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
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歎為觀止。
清 院本 《清明上河圖》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