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時期石器 骨器鑒定鑒賞(1張圖片)
  • 17年8月28日 12:2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河姆渡文化時期石器 骨器鑒定鑒賞

河姆渡文化因首先於1973年在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發現而得名,近幾年來已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20多處,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以寧紹平原東部和舟山群島發現的遺址最多。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兩期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器

河姆渡遺址石器的數量和種類都不算豐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是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兩大類。生產工具有斧、錛、鑿三種,器形較小,磨製不精,尚留有不少打擊和琢製的痕跡。大多屬於砍伐樹木和加工木構件的工具,有的可作為農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其它的石器還有礪石和馬鞍形石塊、石球,後二種可能是穀物和硬殼果實的脫殼工具。

骨器

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使用功能分為骨耜、骨箭頭、骨鑿、骨錐、骨針、骨哨、骨鐮、骨魚鏢、管狀針等,以骨耜最具特色。

骨耜取材於大、中型哺乳類動物的肩胛骨。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狀,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寬。骨面正中有一道豎向淺槽,下端呈圓舌形,其兩側有兩個平行的長方孔,上端有一橫穿方銎。是為綁紮豎向木柄而設計的。這種製作方法為河姆渡文化遺址所特有。骨耜通體光滑,有的刃部因長久與土壤磨擦而殘缺或形成雙叉、三叉式。這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工具。遺址出土骨耜有170件之多,與數量巨大的稻穀堆積物相對應,說明河姆渡農業已從採集進入到耜耕生產階段。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