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品——歷史嬗變中的國畫仿摹(共26張圖片)
  • 18年10月11日 19: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元 趙孟頫 秋郊飲馬圖 故宮博物院藏

仿摹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包括臨摹、仿作和假托畫等,統稱贗品、假畫。古往今來,歷代名家均從臨摹起步,再到仿意並逐漸形成了自己風格。五代周文矩、宋代李公麟、明代仇英、董其昌、清代石濤、「四王」和現代張大千、吳湖帆等大師則是一代臨仿高手,留下諸多經典之作。宋元嬗變對中國文化與繪畫藝術影響深刻,繪畫藝術主流由宮廷繪畫驟然演變為文人畫,民間贗品畫應運而生。明清之後,隨著書畫市場的興起,中國畫贗品和偽作逐漸增多,鑒賞成為一門專業。潮河邊人曾網游全球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網站,瀏覽了大量中外古畫,現僅就仿摹品談點觀感。

圖2:明清人畫 裴寬秋郊散牧圖(畫芯)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摹本:重讀本博誤傳的唐畫贗品

裴寬《秋郊散牧圖》(圖2)是潮河邊人博客發表並在網絡上被不斷轉載和複製的仿摹畫。當時,誤以「唐 裴寬秋郊散牧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註釋。然近日一知名刊物約稿,筆者在重審原圖冊時發現,大都會藝術館所藏的此幅作品乃明清人所為。一方面,查閱《宣和畫譜·卷十三》曰:「裴寬,絳州聞喜人。季父漼有聞於時。寬粗以文詞進,多從辟舉,所至皆有能檷。明皇朝為范陽節度使兼採訪使,頗受眷知。《唐史》有傳,不言寬能畫,惟云:「騎射,彈碁,投壺特妙。」以此推之,能畫可知。大抵唐人多能書畫,特著不著耳。由是所畫傳於世者不多,故為傳記譜錄不載。今御府所藏一:小馬圖。」也就是說,大都會藝術館所藏的此幅作品未錄入《宣和畫譜》,《秋郊散牧圖》真實性即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再次搜索網站註釋為「Period:Ming (1368–1644) or Qing (1644–1911) dynasty,Credit Line:John Stewart Kennedy Fund, 1913」,即此幅為1913年收藏的明代或清代人作品。

圖3:明清人畫 裴寬秋郊散牧圖(局部)

重讀,意味知錯必究。原因有三:一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提供的原圖(圖3)題識為「唐汜陽節度使裴寬秋郊散牧圖真跡」,註釋為「Artist: Formerly Attributed to Pei Kuan (Chinese, Tang dynasty)」,即曾傳為唐代畫家裴寬作品。二是此幅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大畫家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圖1)極為相似,兩圖所繪清秋郊野場景、著紅色衣袍唐裝圄官和所率十匹駿馬神態均如出一轍。特別是故宮網站介紹「趙孟頫擅長人馬圖……人馬畫中的人物均著唐裝,風格既具『復古』的唐畫之韻……此圖屬仿唐人的工筆設色畫法……」。即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的母本或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作品。三是網傳明代書法家吳餘慶跋裴寬秋郊散牧圖(圖4):「霜蹄踣鐵玉鬃長,定是天閒真乘黃。逸態忽思沙苑栗,老奚控斷紫游韁。臨川吳餘慶。」 從另一視點使筆者誤將《秋郊散牧圖》當真跡。

圖4:吳餘慶跋裴寬秋郊散牧圖

▌誤識:乾隆被蒙的四美圖

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曾將《女史箴圖》、《瀟湘臥游圖》(圖6)、《蜀川勝概圖》和《九歌圖》合稱為「四美圖」,並置於紫禁城建福宮花園之靜怡軒西室把玩。他在《蜀川圖》(圖5)中銘文曰:「李公麟《蜀江》卷,尋丈間有萬里之勢,脫盡筆墨痕,與造物者游矣。董文敏題公麟《瀟湘圖》,謂此卷與《九歌》及顧愷之《女史箴圖》,皆顧中捨所藏名卷之最。」可見,「四美圖」於晚明時為松江顧氏收藏,曾經董其昌的品賞。乾隆發現四名卷再次重聚一堂十分欣喜,令董邦達繪《四美具合幅》冊頁和《四美具合幅圖》軸以志此事,並仍認為《女史箴圖》為顧愷之原本,另三件為北宋大家李公麟所繪,但後經專家考證除《女史箴圖》為宋摹本外,其他三卷均非李公麟所繪。

圖5:南宋 佚名(舊傳李公麟) 蜀川圖卷乾隆- 銘文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其實,帛畫和宣紙畫收藏期一般不過千年,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南朝梁代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卷、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梁元帝蕭繹《職貢圖》卷和遼寧博物館的唐代張宣《虢國夫人游春圖》卷等名畫均為摹本,乾隆誤識顧愷之摹品可以理解。而據《宣和畫譜·卷七》載,李公麟「始畫學顧陸與僧繇、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凡古今名畫,得之則必摹臨,蓄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畫,無所不有……今御府所藏一百有七」。可見,李公麟仿摹前人和傳世作品較多,他的作品又成為後人仿摹對象,乾隆被蒙也在所難免。

圖6:南宋 李氏筆(舊傳李公麟) 瀟湘臥游圖卷(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代筆:宋徽宗簽題可否當贗品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關注藝事、醉心書畫的帝王,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廣收名畫巨跡,編纂皇家繪畫收藏的書畫著錄——《宣和書譜》與《宣和畫譜》,建立翰林圖畫院並完善其制度,還依據自己的藝術思想、審美觀念指導畫院畫家的學習與創作,並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成為中國書畫史上最具成就的藝術家皇帝。據本博粗略統計,由其簽題的繪畫包括展子虔《游春圖》、閻立本《職貢圖》、孫位《高逸圖》、韓幹《牧馬圖》、王維《雪溪圖》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25幅。

圖7:傳宋 趙佶 聽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8:傳宋 趙佶芙蓉錦雞圖 故宮藏

圖9:傳宋 趙佶文會圖 台北故宮藏

「御題畫」並不代表「御畫」。蔡京之子蔡絛《鐵圍山叢談》記載:「獨丹青以上皇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入內供奉,代御染寫,是以無聞焉爾。」也就是講,宋徽宗題名與畫押的作品中有諸多為代筆。目前流傳於世題為趙佶的作品中,藝術風格呈現出工致細膩與偏向粗獷兩種迥然有別的面目。通過筆墨風格比較分析,徐邦達等指出工致細膩的《聽琴圖》(圖7)、《芙蓉錦雞圖》(圖8)、《文會圖》(圖9)和《臘梅山禽圖》(圖10),不是趙佶所作,而是畫院畫家的作品。但如若我們以當代觀念藝術的核心價值觀來衡量,以上四幅作品即便是代筆,也可稱為宋徽宗原作。

圖10:傳宋 趙佶蠟梅山禽 台北故宮藏

▌改款:揭開馬夏山水的真面目

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最終被擄北上五國城,金帝辱封昏德公。北宋畫院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和李從訓等一批畫家歷經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都城臨安恢復畫院,但山水畫風格轉向了「偏角山水」,出現了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四家」。特別是馬遠、夏珪這兩位傑出的宮廷畫家,以簡潔的構圖和精巧的筆墨技巧,創造出比以往更為精緻優雅的繪畫。

圖11:明 鍾禮(舊傳馬遠) 舉杯玩月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2:明 蔣嵩(舊傳夏珪)山水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3:明人畫 馬遠山水

1279年,崖山大戰蒙古滅南宋。廢除宮廷畫院制度後,院體風格也從依附宮廷為中心轉變為依賴藝術市場生存的地域畫風,杭州畫壇學習馬遠、夏珪的民間職業畫家仍佔多數,但其中僅有少數幾位在畫史上留下名字。明代中後期,伴隨著吳門畫派的崛起,一批活躍於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初的浙派畫家被稱為『邪學』派,「鄭顛仙、張復陽、鍾欽禮,蔣三松、張平山、汪海雲,皆畫家邪學,徒逞狂態者也,俱無足取」。由此,這些畫家的作品也經常被後來的收藏家改款,換成南宋或其他元代畫家的名字,進而失去原來的身份。明代浙派畫家鍾禮《舉杯玩月》(圖11)、蔣嵩《山水》(圖12)曾分別被傳馬遠和夏珪作品則是兩例。

圖14:夏圭 長江萬里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

馬遠、夏珪被贗品數量較多,僅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就分別藏有9幅和5幅。其中明人畫《夏珪長江萬里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夏珪《長江萬里圖》貌似相同,很難辨別,或均為蘇州片粉本。而潮河邊人編輯的《明人畫 馬遠山水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圖冊被騰訊新聞轉載,改題為《明代大家馬遠的山水畫》,令人啼笑皆非。

圖15:明人畫 夏珪萬里長江圖卷(局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偽造:滲透元四家意欲調和心境的贗品

宋亡之後,蒙古人兀魯思體制和等級制度對中國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兀魯思體制無意之中向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歐洲商人打開了中國大門,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傳播又衝擊並抗衡著傳統儒道教。等級制則將淮河以南的漢族「南人」列入繼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之後的第四等人,並按職業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識分子與畫家被貶為「臭老九」,紛紛入道參禪,隱逸江湖,潛心書畫。元四家中黃公望、倪瓚、吳鎮加入新道教全真教、王蒙隱居黃鶴山,其畫風也從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重寫實轉向重心緒、重意象、重寫意。至此,南宋院體畫不再成為社會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文人畫」的盛行,並創造出了全新的筆墨風格,成為明清兩代特別是董其昌和「四王」推崇的風格。

圖16:明清畫 王蒙頤養天年(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17:明人畫 黃公望山水軸

「全用神氣生動為法,不求物趣,以得天趣為高」。趙孟頫外孫王蒙從「披麻皴」、「解索皴」體悟出「牛毛皴」,成為明清時期包括沈周、八大仿摹的對象,被董其昌推祟的「天下第一王叔明」,明清人畫《王蒙頤養天年-仿摹王蒙山水》(圖16)偽造了「黃鶴山王蒙為張君志所寫」,但卻是對王蒙隱居生活和「牛毛皴」技法的最好全釋。此幅雖屬贗品,但實屬極品,原創者被隱匿非常可惜。明人畫《黃公望山水-黃公望贗品》(圖17)雖沒有黃公望筆力老到,但卻有簡淡深厚、氣韻雄秀蒼茫的特點。清人畫《倪瓚疏林山水-倪瓚作品與贗品》(圖18)則再現了倪瓚幽秀曠逸,平淡天真,筆簡意遠,惜墨如金的藝術風格。

圖18:清人畫 倪瓚疏林山水 弗利爾美術館藏

▌臨寫:吳門畫派蘇州片始祖仇英

明初,大批蘇州文人及王蒙、趙原、陳汝言、高啟、周位等與吳王張士誠有關係的畫家被朱元璋處死,吳地元畫傳統力量遭破壞,但仍有一批文人學士絕意仕進,隱遁山林,繼續耕耘,以畫自娛。較著名的有王紱、夏昶、徐賁、陳汝言、杜瓊、劉玨和沈周先世沈良琛、沈澄、沈恆吉、沈貞吉等人。宣德(1426~1435)年間,蘇州誕生了吳門派開宗大師沈周、繼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畫史稱為吳門四家或明四家。四家風格各異,沈周受前輩熏陶,承元代文人畫衣缽,以簡練渾厚、蒼勁雄健的粗筆畫見長;文徵明以縝密工致、文靜清秀古雅的細筆畫著稱;唐寅筆法挺健細秀,墨色淋漓融和、風格謹嚴而清逸;仇英則善作精細鮮麗的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

圖19:仇英 清明上河圖-虹橋 遼寧博物館藏

圖20:仇英 清明上河圖-城樓 遼寧博物館藏

圖21: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虹橋 故宮博物院藏

圖22: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城樓 故宮博物院藏

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擅長詩文、書法,可佐以詩句入畫、題跋。仇英則出身畫工,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門下學畫,並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週六觀家中悉心臨摹了大量歷代名跡。仇英以《漢宮春曉圖》、《桃源仙境圖》和《清明上河圖》等青綠山水為著。其中遼寧博物館的《清明上河圖》與張擇端版本的最大區別有四:一是張本木質虹橋已經被仇英的磚石拱橋取代(圖19、21);二是橋上市景已由張本的幾個草棚涼亭演變為木質售貨亭(圖19、21);三是城樓由張本的北方雄壯演變為仇本的南方清秀風格(圖20、22);四是張本城牆已成殘垣斷壁,且生長灌木為生土夯制,與之後的汴京城被破史實吻合,仇本城牆則為整齊高大的磚質結構,可謂固若金湯(圖20、22)。由此可見,張擇端原畫並未落入仇英之手,仇英甚至沒有見過這幅畫,仇英本為原創而非臨仿。

圖23:傳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 台北故宮藏

圖24:清人畫 仇英清明上河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25:元 佚名 清明上河圖卷 歌華會館藏

圖26:傳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 台北故宮藏

「明四家」中沈出身最早,文辭世最遲,時間跨度為1427-1559年,「蘇州片」最早形成於其後期,並在四家過世後隨萬曆中興(1572年)方才興盛。根據本博《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及流傳系統表》、《清明上河圖究竟有多少個版本》等20餘篇博文比較分析後認為,除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外,其他版本與遼寧博物館的仇英本均大同小異,包括經中國工筆畫學會名譽會長林凡先生鑒定的元本(圖25),與台北故宮藏本(圖23、26)和弗利爾美術館藏本(圖24)的「蘇州片」相差無幾。因此,可推定仇英為蘇州片始祖,他仿製的《清明上河圖》為祖本。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