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筆健墨厚 碩果芬芳
如圖所示是齊白石1951年繪就的一幅《葡萄圖》軸,紙本,設色,縱100、橫30厘米。畫面構圖粗放,佈局寫意,主題意境清晰明瞭。畫面上,以一根細長的竹竿搭成的葡萄架拔地而起,一根葡萄籐種植在竹竿旁的泥土中,攀附著竹竿盤繞而上,直到竹竿頂端。中上部另有竹竿相搭,以支撐葡萄籐蔓的攀援延伸,卻隱去了其他搭架的竹竿,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想像空間。架上的葡萄葉在風中婆娑翻捲,一串串葡萄果實纍纍,熟透的泛著紅紫的色澤,芬芳欲滴,誘人食慾;未熟的葡萄則青青鬱鬱,青中泛紅,成熟在即。葡萄籐蔓的主籐粗壯結實,掛滿果實,枝葉間的嫩蔓則細若柳絲,給濃墨淋漓的葡萄架增添了一絲溫柔的別樣風情。細細品味,整幅作品簡練生動,充滿動感,頗有幾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筆下葡萄“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鬚”的詩情畫意。畫心左側,自上而下題有作者款識:“三百石印富翁,八十八歲客京華鐵柵屋。”鈐朱文“借山翁”“無所能者樂事”二印。齊白石書攻篆隸,精於篆刻,是治印名家,一生所刻印章無數,以“三百石印富翁”自號。
作品立意高雅,構圖簡練,除了搭架的竹竿,主題只有一架葡萄,幾乎再無任何襯景,呈現出一片“滿架高撐紫絡索,一枝斜嚲金琅璫”(唐代詩人唐彥謙《詠葡萄》)的曼妙情趣。這幅《葡萄圖》畫風清新,葡萄籐的線條靈動,枝蔓自然,葡萄、墨葉活潑生動而又富有韻律,與其“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心得相契合,體現了齊白石晚年畫技的蒼勁老辣,可謂其紅花墨葉的代表性作品。
北京市西城區跨車胡同13號,是一座三合院帶跨院的住宅,齊白石自50歲後直至逝世前一直寓居於此。因為作為畫室的三間北房屋前安有鐵柵欄,所以他將其“白石畫室”又命名為“鐵柵屋”,故在這幅畫上有“客京華鐵柵屋”的落款。抗戰時期,靠賣畫為生的齊白石在這裡閉門謝客,在門上貼出“白石老人心病發作,停止見客”的紙條,對日偽頭目索畫一概拒之,並繪《群鼠圖》,譏諷日本侵略者肆意踐踏中華大地,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齊白石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繪製《祖國萬歲》等作品;抗美援朝爆發後,又繪製多幅作品,先後在北京和瀋陽參加“抗美援朝書畫義賣展覽會”,義賣捐資,表達了對祖國的無比熱愛。這幅《葡萄圖》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1951年,作者托物言志,寄托了對新中國建設春華秋實、早結碩果的殷切期盼。
白石老人曾寫過一首詩以自勉:“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器忙。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他以八十八歲的耄耋高齡還在辛勤創作,筆耕不輟,不愧為“人民的藝術家”。他的這種為藝術追求而孜孜不倦的忘我精神,實在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