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洪州窯瓷器圖片大全
洪州窯瓷器圖片大全,洪州窯始於東漢晚期,終於五代。以燒青瓷為主,釉色一般較淡,青中泛黃;色調較深沉的發褐色。也有黃褐釉瓷,胎體加工不細,與陸羽《茶經》:“洪州瓷褐”相符。另還有一種青綠釉瓷,色調較深,灰青明亮。洪州窯講究裝飾,多刻印朵花、圖案形花葉,沿器物周壁對稱排列。
唐陸羽《茶經》記載,江西的洪州窯是燒造青瓷的六大名窯之一。由於長期以來缺乏文獻和實物資料,人們對其產品特色及燒造工藝瞭解甚少,洪州窯址所在地便成了中國陶瓷史上及學術界懸而未決的疑案。1974年,南昌縣文物工作者在本縣崗上鄉贛江岸邊的上湖村一帶發現了較多的青瓷器及殘片,枯水時江邊殘片更多,並發現有火燒土,專家認為這裡是一處燒造青瓷的古窯址。1977年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與之隔江相對的豐城曲江羅湖地區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窯址。此後經省考古研究所及北京大學考古系等單位的多次發掘,先後清理出窯床及東漢時期的圓窯和大型隋唐時期的龍窯,出土陶瓷器及窯具近2萬件,窯址沿贛江兩岸綿亙達20餘公里,已發現窯址30處,面積40多萬平方米,皆坐落於贛江或與贛江相通的清豐河、藥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崗埠地帶,而古時豐城隸屬於洪州。
考古出土遺物表明洪州窯燒瓷歷史悠久,始燒於東漢,發展於兩晉、南朝,鼎盛於隋唐,終燒於晚唐五代,燒造時間長達800餘年。洪州窯至少在東漢晚期已能燒造出精美的青瓷,以大器型的深腹罐為主,造型樸素大方,釉色以純正光潤的青黃色釉為其顯著特點,在少量的器物腹部及口沿至肩部劃出連弧紋及圓渦紋、水波紋。東晉時期洪州窯產品中開始出現用褐釉點彩裝飾盤口壺口沿的手法。南朝時洪州窯產品其釉色以淡青微閃黃為主,胎薄質細,釉汁更顯勻淨,器型中出現博山爐、溫酒壺,製作精巧的座、杯分體,合二而一的轉杯,更是一絕,帶足的爐、托杯、托爐、燈盞、五盅盤、格盤等亦成為這一時期墓葬中可見的豐富冥器,圖案裝飾除刻花、劃花、印花外,亦採用了堆塑、鏤孔等技藝。南朝時又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重要時期,這時不僅豫章城內大量興建寺廟,也在洪州窯的產品中得以體現,如出土於南朝墓中的蓮瓣紋托杯、深腹碗、盤中的蓮瓣紋,從流暢的線條、晶瑩的釉色和細小的冰裂開片,不僅反映出制瓷工匠對宗教信仰的虔誠之心,而且反映了洪州窯的生產技藝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隋唐時期,洪州窯青瓷的釉色也起了一些微細的變化,釉色以米黃而略泛青色見長,褐色釉的使用逐漸盛行起來,反映高雅文化的投壺、瓷硯在隨葬器物中屢屢發現,瓷硯為十二竹節足到十六馬蹄足,使其不僅有實用性且具觀賞性。據《唐書·韋堅傳》關於洪州窯產品運抵長安的記載,說明洪州瓷在唐代確已達到“貢品瓷”的工藝水平。
洪州窯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它對於研究古代漢族名窯的燒瓷歷史、燒造工藝,尤其是進一步探討匣缽裝燒、玲瓏瓷和芒口瓷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過去多認為玲瓏瓷始燒於“明隆慶、萬歷時期”,隋代玲瓏瓷在洪州窯遺址出土,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罕見一例。過去認為芒口瓷發生於“上承晚唐,下啟北宋”的河北定窯,而洪州窯在南朝時期即出現“對口扣燒”的芒口瓷,至少應有1500年的歷史。大量出土的裝有多種青瓷產品的匣缽窯具可以證實,洪州窯匣缽裝燒工藝的使用早在東晉、南朝就開始,這也是目前在全國所發現的最早實例。
以上就是關於“洪州窯瓷器圖片大全”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