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錢幣收藏市場
  • 18年3月11日 19:2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眼下錢幣市場不夠活躍,交易價格缺少大起大落的熱鬧場景,然而又時變時換並不穩定。如果把今天的錢幣市場看作是一個風浪不大的水面的話,那麼各地錢幣價格就是搖晃在水面上的小船,我們要想看得清楚就應該學會左搖右晃就趨順勢耐心觀察。

筆者對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區域的錢幣市場有所瞭解。這裡曾經是解放較早的地區,所以建國前有人民政權准予發行的一些地方性銀行券早於人民幣的流通。如,東北解放區貨幣中的東北銀行法幣、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東北銀行遼東券和內蒙古東部解放區貨幣等。由於這一帶的百姓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以牧業或農牧業兼顧為生,其實物交換占較大比重,貨幣流通不是經濟生活的惟一依賴。加之這裡的人們在當時相對於關內來講比較富裕,農牧民不急於使用手持貨幣,所以在解放初期新舊貨幣(第二套人民幣與第一套人民幣)兌換期間,尚有大量舊幣沉澱,沒有及時被銀行收回。這樣,發北和內蒙古東部一帶就成為民間收藏貨幣文物較多的地區。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和民眾富裕程度的提高,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區域經濟和文化也逐漸復甦,錢幣市場開始萌芽。大約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諸多貨幣品種不斷從這裡浮出水面。諸如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政權歷代貨幣,以及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幣等都從這裡走向全國錢幣市場。

這期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始終是引領幣市價格的核心之地。在東北和內蒙古東部一帶的零散市場,普遍都是有人收購以後再去北京出售。也有少量在北京購進,然後回到東北一帶銷售或交換者,但是為數不多,屬於輔助性活動。

近幾年,錢幣市場買賣開始走入低潮,其原因一是貨源潛力日趨不足,二是收藏意識普遍提高。以已經退出流通的前三套人民幣為例,似乎只有第三套人民幣時有交換活動出現,而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幣的交換現象已如鳳毛賦角,平時在錢幣市場幾乎根本無法見到。而且,在第三套人民幣中除了貳元券以外基本都是折價銷售。比如,第三套人民幣拾元券在內蒙古東部一些零散小型交易活動中,其極品售價每張也只有8元左右。然而,同屬於第三套的貳元券每張卻可以賣到 40-45元。紀念幣歷來是收藏者的青睞之物,然而隨著人們收藏意識的普遍提高,其流動性越來越差,大量的紀念幣滯留在人們的手中。雖然有少量的紀念幣價格仍然很高,如1988年發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週年”銅鎳合金紀念幣”,在內蒙古東部錢幣市場上的收購價格高達每枚百元以上,但是由於絕少有人出手往往也是徒有其價。所以,就目前來看,即便是貨源很大的各種流通紀念幣的公開交易活動也不夠活躍。

目前,投資的風險也是影響錢幣市場活躍氣氛的又一因素。因為曾經有人發現假幣也在魚目混珠般地潛入錢幣市場。另外,人們在對錢幣品相的界定和辨別上也存在差異,由於買賣雙方因為品相的爭執而導致難以成交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再有,由於內蒙古東部地區相對來講信息比較閉塞,人們對外地行情掌握不夠迅速及時,所以面對當地零散市場的要價把握不準,使本來為數不多的持幣人很難順利出手。所以,有長期游動於錢幣市場上的熟練“水手”,如今早已不再把官方公佈的紀念幣發行數量的多少當作確定交易價格的依賴性因素,因為發行量已經不再與上市量完全成正比例關係。

如今,面對缺少大起大落而又搖晃不已的錢幣市場價格,大多數人似乎失去了耐心,所以那些曾經以錢幣交換為主業的人,不得不開始大量兼顧諸如郵票、古玩、紀念章、工藝品交易等輔助生意。但是,聰明而又真正老道的錢幣收藏和買賣者卻是瞧準時機,時而購進或拋出,這樣總能夠在貌似平穩的水面上贏得垂釣之良機,以至偶有所得,成為錢幣市場蕭條中的“漁利者”。由此筆者斷言,今日之錢幣市場並非真正的煙消雲散,而是為擁有潛力和耐心的高手留下了商機。這就看誰善於靜心觀望,看誰首先學會在適度的搖晃中觀察市場價格,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絕對的靜止是沒有的。

既然市場沒有絕對靜止,那麼我們在觀察市場價格的時候就沒有理由用靜止和孤立的觀點去評說錢幣價格。這才是符合辯證觀點的聰明者所為。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