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方從義《神岳瓊林圖》高清鑒賞(共5張圖片)
  • 17年7月3日 11: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元 方從義《神岳瓊林圖》高清鑒賞

文章來源_網絡

元 方從義 神岳瓊林圖 紙本水墨 120.3×55.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方從義(約1302—1393),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江西貴溪人,元末明初著名山水畫家。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巖修道家之學,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派道士。金月巖去世後,他離開龍虎山遊歷全國名山大觀,往來於大江南北,結交了不少文人、畫家和達官貴人,因此眼界大開,畫技大進。其山水畫初師董源、巨然、米芾,又學趙孟頫、高克恭之法。他平素所作山水畫,大都以水墨淋漓、高古逸趣見稱,筆致跌宕,意境蒼潤,毫無塵俗之氣。他善畫米芾“雲山墨戲”一類景致,筆下的景色多充滿野趣,如高山奇峰、深谷幽澗、古樹老屋、野水孤舟,都給人隱逸、超脫之感。方從義的傳世作品不多,《圖繪寶鑒》錄其作品有40餘件,但現官方博物館所藏只有6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神岳瓊林圖》便是其中之一,毫無疑問是方從義的經典代表作。《神岳瓊林圖》作於1366年,畫上有他的章草題款:“歲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壺為南溟真人作神岳瓊林圖”。

元 方從義 神岳瓊林圖 局部

  《神岳瓊林圖》是方從義傳世作品中較大的一幅。畫面上,一座巍峨的主峰拔地而起,直插雲端,逼人的氣勢具有北方山川雄渾壯麗的特色;而畫面下端的小橋、溪水、樹叢、屋舍,又極具南方景物的獨特韻味。可見融合南北、師法自然是方從義山水作品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從技法上看,這幅作品既繼承了董、巨在構圖上的嚴謹和筆法上的細膩,同時又有二米山水的輕鬆與舒緩。畫中的山石樹叢以層層積墨的方式逐步完成,顯得石崖凝重,樹木蔥鬱。通過墨色濃淡的不同變化,不僅分清了山體的陰陽向背、往來脈絡,同時也增添了景物的層次感,使其形象更為生動。在有些細節的描繪上,作者並沒有以寫實為目的,而是根據畫面整體的需要加以巧妙變化。如畫中的小橋,傾斜扭曲的橋身有將要坍塌的感覺,似乎與實際景物不符。但正是因為如此,它與龐大整肅的山體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更顯得生動有趣。

元 方從義 神岳瓊林圖 局部

  畫的上方群峰高聳,山下則溪流委婉,小橋連岸,雜樹茂密,村舍隱現。層疊而上的山峰,皴以長披麻皴,圓厚流暢,猶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點及叢樹的密密點葉,則透現米氏遺韻,但已見干筆,點中帶擦,更現蒼莽。與同時代的王蒙晚年的連勾帶皴、帶點、帶擦,異曲而同工。圖中山石用淡墨層層積染,墨氣厚重而質感極強。元畫的紙本“干筆皴擦”的筆墨特色,在圖中得以酣暢淋漓的展現。而方從義用筆之暢快,點厾之灑脫,如其善於章草,畫面充滿了跌宕的動感,明顯地區別於“元四家”之從容靜穆。

元 方從義 神岳瓊林圖 局部

  方從義儘管畫格極高,藝術造詣也很精深,卻因為過於不重形似,對後世影響不如黃公望、倪瓚等人。但明清人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如明代的王世貞把方從義的繪畫風格評價為“品之逸者”,這個“逸”字正說明了方從義的作品松秀灑脫,一任自然。清代的惲南田將自己的繪畫評價為“空靈澹蕩,絕去筆墨蹊徑,吾與方壺無間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