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謎團(共1張圖片)
  • 16年2月24日 12:3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古畫。迄今為止,研究《清明上河圖》的論文有400多篇,為研究這幅畫開了三次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出了三本論文集。可以說,在學界,再沒有第二件中國古畫受到如此密切的關注。

但其實,對於《清明上河圖》的認識還遠遠沒有結束,還有很多謎團圍繞著這張傳世名畫。在「揭秘」之初,首先應該介紹一下張擇端這個人,他的傳奇色彩決定了這張畫瀰漫著諸多神秘的意味。

簡介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作於清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圖卷、絹本,設色畫。縱:35.6厘米,橫1152.8厘米。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 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清明上河圖》謎團

畫作深受皇帝珍愛 張擇端卻游弋在史料外

張擇端出生於北宋中期的東武(今山東諸城),正好是膠東半島到山東中部之間。他繪製《清明上河圖》的年齡大概是四十歲。後人最初所知張擇端的生 平,就是在畫卷卷尾有金代監管御府書畫的朝臣張著所題寫的八十五字跋,說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自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來學習繪畫,他擅長畫界畫,尤其 是畫舟車、橋樑、城廓和街肆等,自成一家。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出生於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張氏名擇端,字正道,「擇端」出自《孟子》,「正道」來自《禮記》,可以說,他大概出生於一個儒家 思想比較濃厚的家庭,這影響了他選擇走科舉道路的決定,他在日後關注社會的精神應也與此有關。在這個環境裡長大的學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讀經書,要走仕 途,即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去做官,張擇端也不例外。

張擇端曾「遊學京師」,是為了學習詩賦論策,然後考中進士,最後到朝廷任官。他最終敗北,也不能回去,只能在京城謀生,所以張擇端應是到後來才去學畫界畫的。終於有那麼一天,他按照徽宗的要求考上了翰林圖畫院,開始了他的宮廷繪畫生涯。

但令人費解的是,這麼一件輝煌巨作,卻沒有被收錄到宋徽宗時期將宮廷所藏的歷代著名畫家的作目錄編撰成畫史《宣和畫譜》中。由此許多學者判斷張 擇端為南宋或者是金人,《清明上河圖》成畫晚於宣和時期。但是史料記載宋徽宗是這幅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並為畫作題名蓋有雙龍小印。後世人且猜測宋徽宗題寫 「清明」謂之自己的統治為「清明盛世」含蓄的表達。按理說,一幅連皇帝都十分珍愛的畫作,其作者也會同樣受到「愛屋及烏」情緒的影響,受到皇帝的寵愛。最 令人費解的是,張擇端身為北宋的翰林,卻游弋在北宋的史料記載之外,讓他更顯神秘更為傳奇,留給後世人巨大的想像空間。

哪幅《清明上河圖》才是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在金代就已經被「爭相收藏」,歷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數。最早有明確記載的,就是畫卷後面楊准跋文中提到的裝裱師傅以仿本偷梁換 柱。因為元代統治者的書畫鑒賞能力弱於宋、金,這幅畫只是放在秘書監內。後來一位裝裱師傅用臨摹本替換出真跡,將《清明上河圖》盜出宮外。又經兩人轉手, 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准手中。

楊準得畫後藉故還鄉,重新裝裱此畫,並且在畫後續寫跋文,記載了得畫的經過。由此,元代宮廷裡的那位裝裱師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圖》有近兩百年的時間在民間收藏,人們對這幅名作有所耳聞又難得一見,所以揣測摹仿的就更多了起來。在雍正年間,和碩寶親王弘歷,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曾經得到過與《清明上河圖》原作接近的仿品。他覺得那幅畫雖然很大氣,但前後銜接並不太順暢,而且細部動態上也有些美中不 足。於是決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圖》。他組織了五位畫家,對畫作進行了臨摹創新。新的《清明上河圖》畫面清晰,色彩艷麗,畫面結構和其中某些人物 的姿態與原作相近,推測畫家們事先是見過與原作相近的摹本的。這幅畫現在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稱為「清院本」。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長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複雜。而且由於繪製時間離現在比較近,所以色彩也比較艷麗,看著很舒服。可是,就在新的 《清明上河圖》繪製完成幾十年後,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圖》,嘉慶請來太上皇乾隆,爺兒倆一看就明白了,這才是真貨。他們正在給 宮廷保存歷代書畫編輯目錄,取名《石渠寶笈》,於是就在張擇端真跡畫卷的開頭蓋上「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算是給了真跡一個正式的名分。所以 今天故宮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圖》又稱為「石渠寶笈三編本」,被專家們認定為張擇端原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