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窯瓷工藝特點及市場分析(共1張圖片)
  • 21年5月10日 14:5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它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此外,哥窯雖貴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元、明、清的記載又甚為混亂。有人說哥窯窯址在浙江龍泉,也有人說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虛烏有……因此,哥窯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個不解之謎。但無論如何眾說紛紜,哥窯瓷器珍貴的珍貴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宋代哥窯瓷特點

  哥窯以其「金絲鐵線」獨領風騷。所謂「金絲鐵線」,主要是指器身上分佈著眾多紋片,俗稱「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紋片大小結合,大片紋線呈深黑色,小片紋線呈褐黃色。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

  哥窯仿品辨析

  由於哥釉瓷細緻、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的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鑒定哥窯瓷器除了「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之外,還有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但又極易被人忽視的特徵——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一顆顆小水珠一樣,滿佈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氣泡比攢珠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市場分析

  哥窯的存世量很少。據統計,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其中,北京故宮藏有幾十件,台北故宮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於海內外的傳世品,全世界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窯破損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無幾。在拍賣市場上,只要有宋代哥窯精品出現,就一定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萬港元的天價。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這件瓷器的價格還要高。這兩年在內地的拍賣市場上也有標明為「宋哥窯」的瓷器露面,但由於市場對拍品的爭議,成交價格總是維持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