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的手工拉絲工藝
  • 15年4月11日 03:4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古代是最喜歡玉器的國家,而且古代玉器雕刻都是純手工的,都是採用拉絲工藝琢玉的,先以桯鑽打一個或數個定位圓孔,再用線具穿過圓孔,抹上解玉砂,然後手工在玉器兩側來回拉動線具,把多餘的玉料拉搜去掉。這可謂是最早的」拉絲工」。真正意義上的「拉絲工」盛行於明清兩朝。

古玉手工拉絲工藝的過程
拉絲工藝就是用搜弓子上金屬絲的一端穿入孔內後,繃緊繫好。在孔口處用「解玉砂」漿,然後手動上下拉動搜弓,並適時增添「解玉砂」漿;拉絲沿紋飾邊緣逐步拉割。「解玉砂」隨絲線運動,在玉飾孔內處於游離狀態,並對其產生研磨;先在將要鏤雕剔掉的部位的輪廓上鑽一個或多個小孔,線鋸由此進入,反覆拉動,帶動解玉砂切割,拉切完此處圖案一圈,回到起點。沿紋飾邊緣把紋飾之間的「地子」(空白處)鋸割掉。鏤雕去余料後,玉飾的側面(即孔內立面),有的會呈現出很規整的拉絲痕,因而得名拉絲工藝。

古玉拉絲工的痕跡特點

起點多為「U」形鑽孔,內有深淺不一、間隔不等的旋轉紋。

線鋸拉切的痕跡為趨於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縱向線痕,工痕截面呈不規則的「V」形,但宋元明清也有差異。

宋元時期使用牛筋拉切,由於牛筋很有韌性,所以牛筋拉切留下的工痕與明清金屬線鋸不同,牛筋加上解玉砂反覆拉切後,會變鬆弛,從而造成拉鋸痕由直轉曲、由窄漸寬的現象,逐漸形成扇狀。拉切頗見力道,鋸痕深峻。
明代的金屬線鋸痕比較隨意,向多角度偏轉,與玉器表面所在平面位置關係呈「業」字形。

清代由於使用的絲鋸較細,所以工痕較前朝細密、規整,基本等距,近乎垂直於器表所在平面,呈「山」字形。明清時期有的精雕玉珮在拉切後進行修飾,以淡化「V」形鋸痕,整修後的痕跡為平行於平面的磨砂狀劃痕。

「拉絲工」主要工具

鑽具:金屬桯鑽 管鑽 (小孔用桯鑽、大孔用管鑽)
搜弓:弦為金屬絲鋸
桯:(ting)碓等工具的桿子或短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