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黃慎《詠梅圖》
黃慎花鳥畫作品
孤兒寡母的生活日漸貧苦,為了維持生計,黃慎的母親要求他開始學習畫畫,以為人畫像謀取生計。就這樣,年僅16歲的黃慎走上了繪畫的創作道路。
最初,黃慎師從畫家上官周。該時期內,他的作品多為工筆,畫風細膩。勤奮刻苦的他每日都在練習、作畫,技藝日益精湛,開始在當地小有名氣。
《漁翁圖》
據說有一次,端午節將至,他的母親說:「節日將至,你終日作畫,我們過節吃什麼呢?」黃慎不以為然,指著剛畫好的《水鴨圖》說道:「就吃這個。」他的母親哭笑不得:「這是你畫的鴨子,怎麼吃呢?」於是黃慎便讓母親提著畫拿到街市上去售賣。
《蘆花雙雁圖》
不一會兒,有人看上了這幅畫,隨即就用四隻鴨子交換了這幅《水鴨圖》。可見,黃慎雖年紀輕輕,但他的作品就已經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碧桃細柳圖》
「詩書畫」三絕
談到黃慎,就不得不提其在詩、書、畫三大領域內的成就,因為三者成就之高,世人稱之為「詩書畫三絕」。
《商山四皓圖》
在黃慎的畫藝越來越成熟時,他的母親有一次提醒他:「兒為是,良非得已。然吾聞此事,非薰習詩書,有士夫氣韻,一畫工伎倆耳。」而他的同鄉也點撥他:「子不能詩,一畫工耳;能詩,則畫亦不俗。」
《荷鷺圖》
一心沉迷於提升畫技的黃慎這才茅塞頓開:單會畫畫只能成為一名匠人,只有飽讀詩書,將詩歌的意境融入繪畫之中,才能成為真正的畫家。這樣的思想從此貫穿其一生的創作。
為了研讀詩書,勤奮刻苦的黃慎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寺廟中閉關潛學。對於這段經歷,他自己曾回憶:「十年容類打包僧,無怪秋霜兩鬢髡。歷盡南朝多少寺,讀書頻借佛龕燈。」
黃慎人物畫作品
家境貧寒的他無法負擔火燭費,於是總在深夜獨坐於佛龕燈下,藉著佛燈的燭光苦讀學習。巡夜的僧人見他如此刻苦,特地給油燈添了一根燈芯,讓燭光更加明亮,還搬來了一尊石鼓擺在燈下,方便他讀書。久而久之,佛龕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了黃慎夜夜踱步、長坐的印記。
《捧梅圖》
《鍾馗圖》
在書法方面,黃慎開拓性地將草書與繪畫結合,開闢了「狂草入畫」的新形式。他將草書的運筆態勢用於繪畫之中,使畫面呈現出迅疾、灑脫、不羈的風格;同時,在他的草書作品中,筆畫之間盤根錯節、錯落有致,又帶有繪畫的節奏感與趣味。
《草書五律詩》
《草書七言詩》
《漱石捧硯圖》軸(局部)
康熙58年,32歲的黃慎離開母親,獨自一人離家遠遊,他行走於全國各地,一邊遊歷山山水水,一邊以賣畫為生。「天下文人半在揚州」,受此影響,黃慎最終停留在揚州,廣交朋友。
在他的眾多友人中,數鄭板橋和他的情誼最為深厚。鄭板橋還曾為他作過一首詩:「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以此稱讚自己的摯友。而在黃慎的眾多作品之上,都有鄭板橋親自寫下的題詞。
在揚州居住了短短兩年之後,黃慎牽掛自己遠在家鄉的母親,便親自回鄉接母親一同再次去往揚州。這一住,就是12年。在此期間,黃慎憑借自己的「三絕」在揚州城內名聲大噪,世人稱之「癭瓢之名滿天下。」
黃慎《麻姑進酒圖》軸,紙本設色,清
雍正13年,黃慎的母親思念家鄉,於是黃慎舉家遷回家鄉。直到母親逝世後,他才又重返揚州。
在這來回之間,黃慎不僅看遍了山水名勝,百姓們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被他記在心頭,付諸筆端。他的人物畫多從民間生活取材,塑造了眾多縴夫、乞丐,流民、漁民等社會下層人物形象。這些民間百姓的形象栩栩如生,配合畫中的情景,真實地再現了該時期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