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冰似玉的宋代龍泉青瓷(共3張圖片)
  • 25年2月2日 23:5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斂口斜腹瓷碗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上蓬勃興盛的發展階段,除五大名窯雄冠之外,與其並稱的還有八大窯系,其中龍泉窯瓷器的銷售地區和社會影響居群窯之首。龍泉窯以燒造粉青、梅子青等青釉產品著稱,因窯址位於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創燒於北宋早期,鼎盛於南宋中期和元代。龍泉青瓷也以其溫柔敦厚、如冰似玉的釉色之美蜚聲海內外。如今在國內外幾乎各家大中型博物館中,均有龍泉窯瓷器收藏展出。筆者精選了國內館藏的一組龍泉窯器物,介紹如下。

圖2 宋代龍泉窯青釉五管瓶

圖3 宋龍泉窯青瓷蓋罐

  四川宋瓷博物館收藏的這只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斂口斜腹瓷碗(圖1),是1991年在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出土,為該館一級文物。該碗口徑12.9、腹徑14.2、足徑4.2、高6厘米;輪制,斂口,斜腹略弧,圈足;尖唇略圓,外壁刻劃雙層蓮瓣紋,外層9瓣,內層8瓣;通體內外施梅子青釉,釉色青翠瑩潤,釉層較為均勻,唇部略呈淺色;內底平而微上凸,有較為密集的針眼;圈足較規整,足底有輕微的雞心突起,有少量棕眼,足圈底未施釉,呈火石紅色,略有缺口(生產時的殘留,當時未修補胎體)。此碗造型獨特,斂口的設計使得整器婉轉柔和,富有蘊藉之美。內外所施梅子青釉色青翠,渾厚滋潤,與渾圓精巧的器型完美交融。外壁刻劃雙層蓮瓣紋,在一片青綠下若隱若現,綻放著安寧和純淨。這種碗可能是宗教供器,有學者稱之為淨水碗。在南宋窖藏中,蓮瓣紋缽僅見於遂寧金魚村。 

  1993年國家文物局調撥給深圳博物館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宋代龍泉窯青釉五管瓶(圖2)。此瓶通高25、口徑8.3、底徑8.3厘米;胎質灰白直口,通體施青釉。直口,粗頸,深腹,圈足外撇。肩部塑有向上聳立的五個稜形管,管端齒形狀,瓶體為五級塔式。蓋作鏤空圓管形。多管瓶是陪葬器物,五代開始流行,到宋朝時造型奇特,頗具匠心。 

  現藏於江蘇太倉博物館的這只南宋龍泉窯青瓷蓋罐(圖3),1979年出土於古鎮璜涇的宋代墓葬中。該罐高5.3、最大腹徑6.8厘米,子母合蓋,蓋面呈內高外低雙圈狀,有圓平鈕,罐身直口,圓鼓肩,自腹部向下漸收,圈足。胎質堅密,胎色灰白,器足和蓋裡不施釉,其餘內外均施粉青釉,釉層厚而透明,釉面潤澤,釉色青綠淡雅,宛如青玉。整個器物造型簡潔規整,小巧精緻。該器的胎質、釉色、造型均符合南宋龍泉窯瓷器的特點。 

  這些珍藏在博物館中的宋代龍泉窯瓷器佳作,不僅向世人展示著宋時社會風尚,同時也彰顯了制瓷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情懷。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