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高古玉璜是戰國中晚期的古玉,長8.2、寬2.3、厚0.45、高4.1cm ,對首龍形佩,玉瓏造型精美,雕刻工藝繁複,玉璜出土於湖北九連墩2號墓。
半璧曰璜,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且每一個上都刻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圖像。《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種玉器,歷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
玉璜的起源相當古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那麼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是如何寓意玉璜的呢?玉璜的原型是什麼呢?要研究玉璜的起源,不妨以出土年代最早的玉璜作依據。從出土的玉器中,我們看到最早的玉璜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璜;南京市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璜;南京青蓮崗出土的玉璜;廟地溝龍山文化出土的玉璜;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璜。經過仔細比較發現,年代越早的玉璜,其身形越狹長,且呈拱橋形,或說是虹形。我們從玉璜的形狀得到啟示,尋找玉璜的起源。《太平御覽》卷十四玉部引《搜神記》曾提及:孔子修,《春秋》制《孝經》即成,孔子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備於天,乃有赤氣若虹,自上而下,化為玉璜。這雖不是最早的記載,但說明當時的人認為玉璜和虹是密切相關的。
再看最古老的文字記載,甲骨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出自北飲於河』。這句話的第二個字,有人說是橋,有人說是虹,我個人認為後者是正確的。古時候,人們對諸如雷電、風暴、洪水等許多自然現象不理解,因而對其充滿了恐懼,認為這些是神的力量,對此加以崇拜。而虹五彩繽紛的身軀,懸掛在雨過天晴的空中,自天而降,拱著身,頭尾垂在河中,像在飲水,且每次出現,總能帶來清新涼爽的空氣。因此,雖然虹在人們心中並不可怕,但人們卻認為虹一定是天上的神物,它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幫助人們戰勝天災人禍。於是人們崇尚敬慕虹的形狀,並用美麗的玉石製造玉「虹」,佩帶在身上,以求它的保佑。這玉「虹」就是璜,也就是說,玉璜的原型是天上的彩虹。早期的玉璜,在兩端鑽孔,一是為了方便佩帶,二是一種擬人手法,將孔擬作虹的眼睛。
玉璜的形制,年代越早的與虹越相似,早期的玉璜無紋飾,在兩端鑽孔,也有只在一端鑽孔的,顯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到了商周時期,玉璜多呈薄片狀,其形如璧、瑗或環的一部分,這時有的玉璜在背部呈齒狀,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龍首璜,同時也出現了紋飾,其中夔紋、蟠龍紋等較為常見。西周時以鳥紋鳳紋為多,給人以神秘莊嚴的感覺。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人們的思想非常活躍,受其影響,當時玉器的製作也由古樸莊重向活潑美觀演變。這時的玉璜可以說形態各異,有龍形璜、風形璜、虎形璜等,與璧的關係越來越小,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玉器形態。此時玉璜的紋飾,更是多種多樣,除商周時常用的紋飾之外,又出現了榖紋、盤蛇紋、蟠螭紋等。另一個變化是玉璜常成對出現,而且孔已不是在兩端,而改在上部的正中,有的在中間和兩端鑽孔,從中可以看出,佩帶玉璜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玉璜剛出現時的用途就是帶在身上,希望能得到保祐,到商代和西周時期,玉璜的選料和做工,都很講究,主要作為裝飾品,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春秋戰國時期,玉璜的用途發生了重大變化。據《周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璜成了專祀北方的禮器。
漢代單體玉璜已不多見,只在成組的玉飾中有玉璜出現,這是因為漢代的玉器多為實用器和陪葬用玉,從這以後,除了仿古之璜外,幾乎不再製作有應用性的玉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