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董台灣解說,青銅器的偽造、仿造歷史與辨別方法。
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利,而仿造青銅器則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所以仿古與偽造二者製作的目的與性質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現出某些不同的特點,有必要加以區別。唐代以來各個時期仿古作偽的情況大致可概括為四句話:唐宋為仿,元明是變,清代在改,民國是騙。
古代青銅器的仿造
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約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見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毀鑄幣,宋代仿製古器傳至今日者為數較少。但宋代仿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元史·祭祀志》),以仿製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當時所鑄以上兩類仿古銅器達三千三百餘件。這些仿古銅器,除部分歸宮廷留用外,還奉敕分與諸王府,因而得以流傳至各地(《宣德彝器圖譜》)。明末崇禎年間潞王朱常汸(號「敬一主人」)亦曾大批仿製古銅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