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銅器收藏及著錄(共8張圖片)
  • 22年11月28日 06:2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以收藏金石銅器著稱於世,據其自稱:“回憶四十年中所搜羅,加以親知投贈,雖不敢自誇其富,抑亦一生心血所積也。”2他收藏有冊冊父乙鼎、吳父王壺、師酉敦、庚鼎、商盤、田父卣等六七百種吉金,其中最為珍秘的是齊侯罍。在咸豐年間(1851-1861)。吳雲因藏有原蘇州曹秋舫懷米山房舊藏的西周齊侯中罍,特築抱罍室收藏此器;同治年間(1862-1874),又得一件阮元積古齋舊藏齊侯罍。因其藏有齊侯罍兩件,故將所居西館題為“兩罍軒”。抱罍室與兩罍軒兩塊匾額均由何紹基為其書寫。

  西周的齊侯罍“器高今尺1尺2分,深8寸7分,底徑5寸8分,腹圍2尺2寸,腹徑6寸7分,口徑4寸3分,環徑2寸7分。重今庫平160兩左右,饕餮啣環”。器形呈束頸寬腹圈足式,兩側有饕餮啣環。銘文在腹內,且器面剝蝕,罍文間有漫漶,難以辨識。此罍為周代青銅名器,是“齊侯朝於王,王為立樂,因報聘於齊,陳氏為作部樂祭於廟,以迎天子之賓,而行饗禮之事”。存銘文160餘字,原為阮元舊藏。另一西周齊侯中罍,原為曹秋舫舊藏,存銘文140餘字。此二器大同小異,蓋同時而作。齊侯罍是記饗禮,齊侯中罍是記饗禮,二罍現藏在上海博物館。吳雲得此兩件寶罍,可謂“煊赫於時,為世大寶”,名聲大振。同治壬申(1872)三月,晚清著名金石文字學家、大收藏家、山東濰縣的陳介祺對於齊侯兩罍銘文心儀已久,慕名來信向吳雲索要拓本,二罍及新得之器均求精拓悉寄”。

  四月,吳雲致陳介祺信中曰:“弟入官後雖一行作吏,而簿書之暇日仍與翰墨為緣。癸丑庚申兩遭兵燹,舊藏散失過半,而亂後搜羅新得,頗亦不少。積古齋中齊侯罍之外如師酉敦、祿康鍾、歐尊、虎卣等器,載於款識者約二十種盡在寒齋。嘉興張氏‘清儀閣’中漢印四百鈕,沈匏翁古鏡百餘面,亦均為弟所有……承詢拙著,庚申之變已梓者固片版無存,所有叢殘稿本及藏書五萬卷亦全陷賊中。金石書畫約存十之四五,合之新得尚足自娛。 
十年以來專注者惟《兩罍軒吉金圖釋》一書,其中頗有所發明,或希冀可以傳後……”吳雲還藏有師酉敦器,與兩罍同聞名於世,故其有“師西二敦之齋”收藏印。師酉敦“器高今尺4寸7分,深3寸2分,口徑5寸4分,腹徑6寸8分,圍2尺1寸1分,底徑5寸8分。重今庫平112兩。銘文有108字”。

  吳雲、陳介祺、潘祖蔭、吳大澂、張廷濟、葉志詵、鮑康、王懿榮都是當時古玩界大腕、收藏大家,也是晚清至民國青銅器收藏和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研究及著作,如吳雲的《兩罍軒彝器圖釋》.潘祖蔭的《攀古樓彝器款識》,吳大溦的《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和陳介祺的《籃齋吉金錄》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極大地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齋,山東濰縣人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收藏家之一。他官至翰林院編修,一生酷嗜古物,收藏宏富,又精墨拓,生平愛好三代金石文字,與吳式芬、吳雲為友,相互商定,尤能發前人所未發。著有《齋吉金錄》、《十鍾山房印舉》、《簋齋藏古目》等。其還以最早收藏毛公鼎(內壁銘文多達497字)及一大批商周青銅器及秦漢古印而名播天下。從1872年至1882年十年間,吳雲與陳介祺魚雁頻繁,兩位金石摯友交流金石碑拓、彝鼎漢印,同道互契,推誠相見,後世傳為佳話。咸豐六年(1856)吳雲刊的《二百蘭亭齋考藏金石記》,兩罍文圖釋中考釋以陳頌南(慶鏞)2篇為準,到同治四年(1865)編的《兩罍軒彝器圖釋》.吳雲採納了陳介祺對兩罍的考釋,可見陳氏精審淵博,勝於同儔。吳雲對陳介祺推崇備至,在寫給陳氏的信中稱:

  “執事收藏雄富,尤絕古今,猶博訪廣搜,孜孜不倦,遂使墨林瑋寶不脛而至”。他對吳大澂說,“當今金石之學定推壽卿,收藏之富,尤絕古今”;對潘祖蔭說,“論海內收藏之富,如吾齋兄者,不特當世無匹,直欲空前絕後”。吳雲與大收藏家陳介祺每月通信一二通,內容皆涉及摹刻三代文字。

  潘祖蔭與吳雲是姻親,潘祖蔭的堂弟潘祖頤是吳雲的女婿。

  吳雲與潘祖蔭每月通信多者三四通,少者一二通,“金石外無語”。潘祖蔭(1830-1890),字伯寅,號鄭盒,清代吳縣人。咸豐二年(1852)進士。授編修,歷任侍讀學士、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著有《滂喜民齋叢書》《攀古樓彝器款識》等。潘祖蔭是古玩字畫大收藏家,圖書金石收藏甲於吳中,聞名南北,在收藏界,人稱“潘神眼"。他還是一位成就卓越的金石收藏家與研究家,他收藏的國寶級文物大盂鼎、大克鼎,現藏在故宮博物院,是我國青銅器至尊、頂尖的藏品。潘祖蔭與濰縣陳介祺被並譽為“南潘北陳”。吳雲贊其曰:“執事讀破萬卷,動位正隆,餘事所及,足以領袖群賢,主盟壇坫,而猶孜孜不倦,虛懷採納,求之古今名臣中,當與歐陽公、阮文達抗席爭輝。”

  吳大激(1835-1902),字止敬、清卿,號恆軒,別號恪齋、白雲山樵。江蘇吳縣人。進士出身,官至廣東、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爭中兵敗革職。清末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他收藏古物甚豐,善於將實物與文獻相對照來研究金石文字。

  著有《恪齋集古錄》《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古玉圖考》等。

  吳大激與吳雲也有30多年金石文字之交,他曾坐館吳雲家商榷文史、研考名跡。

  濟(1768-1848),原名汝霖,字順安,號叔未,晚號眉壽老人,室名八磚精舍,浙江嘉興人。嘉慶三年(1798)解元。清代金石學家、書法家。精金石考據之學,尤擅長文物鑒賞,收藏鼎彝、碑版、書畫甚豐。著有《金石文字》、《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清儀閣金石題識》《清儀閣古印偶存)等。

  吳雲與張廷濟亦是忘年交,雖張廷濟年長43歲,但兩人交往相當密切。張廷濟的長孫敬仲曾受業於吳雲,故吳雲與張廷濟有“通家之誼”,且清儀閣的文物古玩,後大半歸吳雲所有。

  《兩罍軒藏器目》著錄吳雲收藏有青銅器60件,如冊冊父乙鼎、庚午父乙鼎、邾公輕鍾、祿康鍾、伯顴父鼎、師田父尊魚父已尊、父丁彝、齊侯罍、父虎戊卣、庚卣、師酉敦、惠敦伯到敦、祖辛觚、父辛觚、手執中觚、魚觚、父辛爵、父已觶、雙爵父辛觶、庚觶、舉丁觶、吳父王壺、愛盉、虢季子壺伯舂盉、芮太子盦、魯伯俞盦、齊侯區、齊侯盤、高陽左戈、瞿、朕作矛、農器、秦度量殘銅等。

  《二百蘭亭齋考藏金石記》

  分4冊,共收藏自商至唐金石銅器共41件,第一冊有商代鼎、彝、卣、觚、壺、爵、觶14件;第二冊記錄周齊侯罍1件重器,對其銘文作了頗為詳細的考證;第三冊有周漢時期的卣、官鉤、敦、簋、尊、鬲、觶、盤、瞿、壺20件;第四冊有漢代的鋅、刁斗、錢范6件。此書由清朝學者海寧許褳用篆文題名,晚清書法家、吳雲老師葉志詵作序,序中稱吳雲“皮藏之富,固不待言,其中吉金器半為積古齋舊物,類皆希世之寶”。

  書中每件銅器都有線描器形圖和銘文拓片,有尺寸說明,有釋文,有考證文字,考據非常精確。如庫卣銘“鍍歷”二篆字,從前各金石家都作“蔑歷”,今吳雲在書中根據許慎《說文》解釋為“鑊歷”,足以破解千古之疑。又如“拿”之為器,《宣和博古圖》記載有20種,年代都是周代,謂今世與古既遠,知之者很少,周以後此器有沒有流傳,所以無銘文可考也。吳雲以錢幣上文字為根據,彌補了《宣和博古圖》所載20種沒有記周全的銘文。所以葉志詵總結道:“凡可訂證經史者,指不勝數。凡平齋此書有功於金石之學,豈淺哉?”

  《兩罍軒彝器圖釋》12卷5冊,此書收錄吳雲索藏的鼎彝古器103件,並進行了詳細圖解和文字考證。“凡一器一銘,莫不鉤摹格刻;意有所疑,則博稽經史,以相證明。

  此書以時間為順序,第12卷為商代的鼎、彝、卣、爵、觚、觶、壺19件;第3卷為周代的鍾、鼎、尊、彝8件;第4、5卷為周代齊侯罍2件重器,每件專卷考述;第6、7卷為周代的卣、敦、壺、簋、簫、盉、鬲、畫20件;第8卷為周代盞、盤、瞿、戈、農器8件;第9卷為秦漢的度量、鼎、洗、鐙、鼓、鋅、熨斗8件;第10卷為漢代虎符、弩機、錢范等10件;第11卷是漢代各式鈞20件;第12卷為魏晉唐熨斗、虎符、魚符、兔符和吳越的舍利塔8件。吳雲經過十餘年編訂考釋,在咸豐六年(1856)《二百蘭亭齋考藏金石記》的基礎上刪去石刻五種,始成此書,並於同治十二年(1873)付梓。尤為可貴的是,吳雲親自參與繪製器形圖。該書扉頁由樸學大師俞樾用篆書題名,書則由馮桂芬、俞樾、沈秉成作序,目錄前面還有一幅兩罍軒主人63歲時的畫像,是吳俊為吳雲所畫。

  吳雲自序日:“愛出篋中所藏,上自商周,下訖五季,無款識者不錄;涉疑似者必汰,厘為12卷。囑世好汪嵐坡茂才泰基、張玉斧上捨,精心鉤摹。二君好學深思,能於器之形制、篆文不爽毫髮,非直為觀美也,亦藉是以助考鏡之資耳。”俞樾稱此書“蓋於阮氏積古齋後又成一鉅……其中戮瞿兩器,即顧命七兵之二,歷三千餘年,鄭孔諸大儒所不能言者,而今得見之,古器之裨益經義,為不淺矣。兩齊侯罍乃君所以名其軒者,故為說加詳,足補古饗禮、食禮之缺。”現代著名金石學家林鈞在《石廬金石書志》卷八如是評價此書:“齊侯兩罍為吉金大器,乃公所以名其軒者。故為說均特詳。至於大小輕重,悉權度而並載之。誠阮氏積古齋後又一巨觀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