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銅鏡的歷史起源和發展過程(1張圖片)
  • 15年12月10日 02:5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銅鏡光可鑒人,造型精美,紋飾千變萬化,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確是令收藏家們競相追逐的珍寶。但是大批初涉收藏的人們,往往感到銅鏡雖好,但”學問”太深,一時難以掌握。更有不少已收藏了數十面銅鏡的老”古鏡迷”們,面對著繁縟的紋飾、古奧的銘文,感到難以識別,甚至連最起碼的辨偽也覺困難。

  其實,中國古銅鏡儘管品種繁多,紋飾複雜,但仔細分析歸納起來,不過是幾個大類別而已。只要認真觀察,反覆對照,仔細比較,銅鏡的真偽並不難鑒賞,而時代的斷定也是有規律可依的。本文氦就先秦兩漢銅鏡的鑒定與辨偽提供一些粗淺的認識。
  人類自從擺脫了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就有了愛美的追求,於是鏡子就應運而生了。最早的”鏡子”,是把水放進一個容器中,利用平靜的水面映出人的影子。這個盛水的容器像一個大缸,叫做鑒。後來人們往往把鏡子稱為”鑒”。到了殷商時期,青銅器生產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發現用銅、錫、鉛合金製成的金屬平面,光潔度高,映出的人影遠比平靜的水面清晰,於是開始用青銅製鏡,這就是銅鏡的源頭。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銅鏡,是在青海貴南尕馬台的齊家文化墓地出土的七角星紋銅鏡,在當前也是鳳毛麟角,難得一逢。現在可以確定為殷商時代的銅鏡,世界上僅有五六件,均出土於河南安陽。1976年在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的四面殷商銅鏡中的一面,直徑125毫米,厚4毫米,重250克,鏡紐呈長條形,鏡面微凸;鏡背上的弦紋、乳釘紋和葉脈紋都是殷代銅鼎上常見的紋飾。整個銅鏡的背紋組合起來後,儼然是一個帶有輻條的車輪。從這裡可以看出,殷代銅鏡的紋飾是與生活、勞動息息相關的。
  西周時期,銅鏡已普遍使用,但迄今為止,真正的西周銅鏡存世者僅有十餘面,都是圓形。鏡背以光素面為主,少數有紋飾的也始終以幾何圖形花紋為主,很少有當時銅器上常出現的龍鳳紋和獸面紋。鏡體普遍不大,直徑在100毫米以下,厚度約在3-4毫米之間。鏡紐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等多種,但以半環形者居多。鏡紐都是直接聳起,沒有紐座,鏡的邊緣平直,沒有凸起的邊線。到了西周後期,出現了以單線條勾勒的鳥獸紋鏡,多呈陰紋。線條簡單古樸,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龍鳳紋鏡截然不同。西周後期有些鏡子邊緣凸起並上卷,開創了立牆式邊緣的先河,但為數很少,不能成為斷代的特徵。
  從春秋到戰國,尤其是戰國的中晚期,隨著青銅冶造技術的提高,銅鏡也變得絢麗多彩起來。殷周以來維持了幾千年的質樸風格被琳琅滿目的多層次紋飾所取代。在鑄造方法上,淺浮雕、高浮雕、透空雕、金銀錯等相繼出現,形成了銅鏡製造的第一個高潮。由於生產數量多,春秋戰國銅鏡在收藏家手中不乏珍品,市場上也每每能見到戰國銅鏡。
  作者:西紅柿雞蛋湯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