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晚期青銅無綨鼎(共3張圖片)
  • 15年12月5日 05:0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西周晚期青銅無綨鼎

  陝西省洵陽縣博物館藏有一件青銅無綨鼎(圖1、圖2),通高28.8、口徑31.6厘米,1984年秋該縣縣城大河南山古墓出土。垂腹獸蹄足式,器壁甚斜,平沿方唇,立耳,耳內、外側飾鱗紋,半球形腹,腹鼓出不大,底部曲率很小,底近平,獸蹄足。口沿下飾獸目交連紋,腹飾波曲紋,間隔以凸弦紋。內底鑄陽文銘文五行,每行四字,共20字:“無綨擇其吉金,自作緳鼎,無綨眉壽,麻綨永保用之。”

圖2 內底銘文

圖3 旅順博物館藏虢文公子段鼎

  旅順博物館藏一件“虢文公子段鼎”(圖3),專家斷代為西周晚期器。其制式、紋飾與“無綨鼎”大同小異,故洵博這件無綨鼎亦為西周晚期器。其不同的是,“虢文公子段鼎”銘文是陰文,“無綨鼎”銘文是陽文。 

  無綨能擇吉金自作鼎,說明他是西周晚期的貴族。 

  無姓出自《郡國志》記載:“古無國,在穎川。”意為“以國為氏”。出自姬姓。《姓考》記載:“鄭公子後。或云:無氏出堯臣之後。”《鄭世家》記載:“有無公,出於許。”為鄭國吞併許國舊地後,鄭公子以封地許姓無。 

  “無綨眉壽”,眉壽即長壽。《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南朝梁沉約《桐柏山》詩:“納寒場,為春酒,昭景福,介眉壽。” 

  西周晚期銅器銘文的書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字跡工整,書寫便捷,筆道圓潤。這種書體是中期第二類銘文風格的延續和發展,是大篆最成熟的形態。以厲王簋、鍾和宣王之世的毛公鼎銘文最為著稱。簋是王室重器,銘文字形是西周晚期王室所使用的標準書體,比大克鼎銘文更加厚實壯美。第二類書法剛勁,筆勢勻稱,縱橫成行,字跡遹通茂雋。春秋時期秦公簋、秦公鎛銘文及石鼓文等都與這種書體有淵源。以宣王之世的虢季子白盤銘文為代表。第三類與西周中期的書寫風格相似,可以斷定是從那時演變而來,其間架鬆散、書寫草率,代表器物銘文是1975年陝西岐山出土的“此簋”銘文。 

  “無綨鼎”的銘文,屬第一類,字體工整、美觀、神韻飄逸。 

  我國先民在固體物質上文字的創作素有陰刻的傳承,因為直接刻劃而成,方便明瞭。如早先的陶刻文、甲骨文,後來的石刻文、木刻文等,在先秦時代基本都是直接加工陰刻成文。當然也不能漏掉青銅器上的鑄造銘文,由於那時沒有鋼刀,因而無法在堅硬皮實的青銅上鏨刻銘文,當時也只能鑄文。它也是陰文,筆畫流暢圓潤,從硬筆書法藝術角度和造字精密度上講,都遠遠超出上述幾種陰刻文。若銘文是由陶范翻鑄的話,最簡便方法應如陶刻文一樣直接在陶范上陰刻,其結果鑄出的銘文應是陽文。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