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紫砂壺的工藝性是指製作的技術水準,也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壺身周正勻稱,口蓋配合得當,流、把、鈕同一軸線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乾淨利落,暗接要和順流暢……”這些基本已成為選購紫砂壺的通則,然而還有一些小細節常會被壺友們忽視,有的甚至連制壺高手也未必真正認識到,或不以為然。古董台灣列舉了13個小細節,如下,與壺友們共同探討。
青段泥 玉帶壺
1、紫砂壺蓋的子口(壺牆的泥圈)高度,常見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時會有落帽之憂。個人觀點,以在15mm為適宜,有些壺型,口蓋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無妨。較高的子口,在泡鐵時,還兼有下壓茶葉的功能。
2、紫砂壺蓋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見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許為顯示其製作功力,有意製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壺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強度不夠,在壺蓋頻繁開、合及使用過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壞。個人觀點,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為適宜,有些壺型,口蓋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無妨。
3、紫砂壺蓋(座片)的邊緣和壺口(坨子)的內、外邊緣,要做倒角或圓角處理,使邊緣線條鈍化。因為較銳的邊緣,極易在磕碰後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響壺的品相。
4、壺蓋的形狀,要選擇不容易積垢、易於清潔的那種,(花貨和特殊壺型除外),有利於擦洗和泡養,臉面清爽。
5、壺蓋上的“鈕”,也稱“的子”,其大小和形狀要便於拿捏穩當。若壺蓋因此而落地,其性質等同於人頭落地,壺緣盡矣。有些壺型沒有“的子”,更應注意壺蓋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時,壺蓋會非常燙手的。
6、紫砂壺的胎體厚度,個人觀點,以厚重適宜者為佳。一則,符合紫砂茗壺古樸雅拙的厚重的質感,二則,壺體具有足夠的強度可抵禦不可預計的外力傷害,以確保“長命百歲”。砂壺燒成後的胎體厚度,以在3mm左右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壺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底,則水壓充足,出水有力,並可減少倒水時壺的口蓋部溢出茶水的機會;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口,水壓會有所欠缺,倒水時,壺身的傾側角度增大,口蓋部溢水的可能也隨之增加。
8、壺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長、薄的壺嘴,容易受傷;粗、短、厚的壺嘴,比較“強壯”。流管內要乾淨平滑。
9、壺的出水孔,常見的有三種:獨孔、球孔、網孔。個人觀點,網孔最為適宜;獨孔倒茶水時攔不茶葉;球孔有礙壺內的清潔工作,孔密殼薄,易碎會掉。
10、壺內網孔的孔徑,不宜選取密而小的。因孔徑過小,水流經過時會受到水的張力影響,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動能減少,出水不爽。個人觀點,網孔的孔徑以不小於3mm為宜。
11、壺內網孔區域內的小孔分佈要均勻,且網孔區域的中心,應與壺嘴的中心線對齊,徹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潛在因素。
12、壺蓋上的氣孔與壺嘴口徑的比例關係要得當,以確保出水順暢。
13、壺底和內壁是否處理的乾淨平整,有無殘留的泥點和泥塊,即俗稱的“推牆刮底”,此項處理工序,是衡量一個工手“功力”的重要標準。
以上是由古董台灣搜集整理的“挑選紫砂壺必須注意的13個細節”的相關知識,更多收藏相關的知識,請持續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