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白瓷的鑒定方法
  • 22年8月19日 09: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說到白瓷,首推定窯的白瓷,最近十年古董拍賣市場,定窯白瓷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定窯牙黃白瓷非常受歡迎。白瓷的火爆對定窯白瓷古董的鑒定提出了挑戰,市場上魚龍混雜,白瓷真偽鑒定非常重要,開門的越來越少了,收藏定窯白瓷最好找專家鑒定。
首先介紹一下定窯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徵:
1、淚痕
  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象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徵。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採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後,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絲刷痕
  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經常可看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後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鑒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徵。
3、底足
  底足是鑒定瓷器的標準之一,看圈足能給我們提供很多歷史信息。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多,主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北宋中期以後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由於覆燒的發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並不那麼完美,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筆者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這種現象十分奇怪,但在鑒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採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徵,此為鑒定之關鍵。
  另外,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均極淺,足牆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4、變形
  定窯器物,尤其是碗類器物,大都有些變形,若是完整器,將器物倒扣於桌面,便很容易發現這一特點。
  就目前在市場上所見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淚痕現象已可做到,竹絲刷痕亦不難實現,至於器物的變形非人力而可強為,而取決於燒造時的火候、窯位、氣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跡。現在只有一點還難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完全出於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夠的重視,仍可作為鑒定的一個標準。
5、釉色
  古代的白色沒有現在化學顏色那麼純白,定窯瓷器的白色有點牙齒的顏色,俗稱牙黃白。所以收藏定窯白瓷的時候不要以今天的標準去要求古代瓷器。
通過定窯白瓷的這些特徵,我們可以鑒別白瓷,從千萬瓷器中找出真正的白瓷古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