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M121出土鹿角勾型器
鹿角勾型器又稱鹿角靴形器,是一種由鹿角製成的呈靴形或曲尺形的器具。
這種造型獨特的骨製品尺寸較小,一般長在4—15厘米,寬在1.5—3厘米之間,極少長於15厘米,採用鹿角切割磨製而成,極少為骨質或陶制。分為柄部和勾部,柄部末端往往有段或刻有凹槽及穿孔,勾部磨製鋒利。
鹿角勾型器最早見諸於報告是在1965年第1期《考古》的《河南唐河茅草寺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報告稱,在遺址下層發現了一件呈直角形、磨製光滑的骨角器,其年代相當於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
之後在江淮地區、環太湖流域、海岱地區及中原地區均有考古發現。
圖2 M288出土鹿角勾型器
紅山文化玉勾形器
從出土遺址的密集程度及出土數量看,流行區域在淮河中游和環太湖地區,僅蚌埠雙墩遺址就出土173件之多。
從延續時間上來看,多見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中,距今約7300—6000年,其中時代最早的當屬雙墩遺址所出土的勾型器,距今約7300—7100年,最晚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及良渚文化中期仍有發現,距今約5000—4600年,如膠縣三里河遺址、棲霞古鎮都遺址、海鹽龍潭港遺址等。
山東地區出土鹿角勾型器的遺址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是滕州北辛遺址 ,其次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膠縣三里河遺址 和棲霞古鎮都遺址。
這三處遺址出土勾型器的年代、數量、出土地點及形制都有不同。北辛遺址出土勾型器共計5件,距今約7000—6000年。棲霞古鎮都遺址出土1件,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40多件,距今約5000—4600年。
滕州北辛遺址出土的5件同樣形制的骨製品均發現於灰坑中,原報告稱為勾型器,柄端呈乳頭形,柄的長度明顯較大,勾部較小,柄勾轉角處呈弧形。
棲霞古鎮都在遺址地層中發現一件殘骨器,利用動物肢骨剖制而成,呈曲尺形,刃部磨製鋒利,一端刻有一溝槽,槽內鑽有一孔,原報告稱可能為綁縛使用的器具。
膠縣三里河遺址位於膠萊平原,於1974年和1975年經過兩次發掘,從報告中得知在20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發現21對鹿角勾型器,並且大多成對出土。僅M249出土1件,M248出土3件,M2110出土4件。並且這20座墓葬,僅有1座墓主為女性,1座不明外,其他墓主皆為男性。其出土鹿角勾型器呈曲尺形,柄部有穿孔,刃部呈鴨嘴形。有的有使用痕跡,少數使用後呈光滑的淺褐色。
鹿角勾型器有的柄部有穿孔,有的無穿孔,無穿孔的柄部往往有段。柄勾的長度也不相同,分為柄部長於勾部、柄勾相近、勾部長於柄部三種形式。濰坊市博物館藏有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鹿角勾型器共計21件,分別為10座不同墓出土,均柄部有穿孔,根據穿孔兩側有無凹槽可以分為兩式。Ⅰ式穿孔兩側有凹槽,Ⅱ式穿孔兩側無凹槽(圖1、圖2)。
關於鹿角勾型器的用途,學術界目前有幾種觀點。一是採集工具 ,認為柄部的段及穿孔凹槽都是為了方便綁縛於棍棒上進行採集;二是制陶工具,從同出陶器口沿及勾型器柄勾弧度等方面研究,認為可能是打磨陶器口沿的工具;三是繃線的紡織工具;四是刮削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分型討論,認為柄部有段無穿孔的可能只是勾取果實的採集工具,而柄部有穿孔的大多出於墓葬中,並且多成對出土,認為可能是背靠背綁縛在一起纏繞絲線的紡織工具 。
本文對膠縣三里河出土鹿角勾型器的功用不做過多討論,筆者更傾向於是一種採集工具。
無論是柄部有段還是穿孔凹槽都是為了增強綁縛使用的牢固度。從原報告中可以看出,隨葬鹿角勾型器的唯一一座女性墓葬中也出土石錛、石鉞、骨鏃等,並且墓中有板灰痕跡,說明這一女性可能在族群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男性墓主人年齡跨越青年、中年及老年,並伴隨出土石錛、石鑿、石鉞及骨錐、骨匕、骨刮器等很多工具。而同一時期其他墓葬,尤其女性墓葬中基本不見石錛、石鑿等工具,個別零星出土有骨針、紡輪。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出,男性在整個社會生產勞動中佔有了主體地位,應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由母系氏族向父系宗族轉變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