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色斑介紹(共17張圖片)
  • 22年4月25日 04: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自然界的顏色不會都以均勻形式出現,古人很早就會發現這一點。在陶瓷釉色的追求中,斑狀釉色的出現可能是個偶然,但追求變化,追求自然的主觀願望,使古陶瓷的偶然最終會走向必然。

色斑在陶瓷上的出現意在打破傳統的平衡。單一色澤的陶瓷在某時刻會讓人略感疲憊。追求色澤變化,尤其是自然的色澤變化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工匠們的願望。當其願望最終實現,原來陶瓷可以具有另一類審美。

1

東晉 青釉褐斑四系壺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自唐代起,當西域的拍鼓拍響了迷人的節奏之時,花釉悄然登場,在夢幻般的旋律中增加了夢幻般的色彩。

這種斑駁陸離的釉色,傳達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學特質,讓古人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讓古人不再囿於一種傳統的思維模式,開放思想,探索新路。

其實,這種探索總是斷斷續續的,因為不是主流,時而被主流社會拋棄,亦屬正常。

2

唐 黃釉綠斑席紋執壺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色斑類瓷器,如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孤芳自賞,天長日久,繼而有人欣賞。

作為陶瓷美學中的獨樹一幟,色斑給社會以啟迪。因為有啟迪,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成功;中國陶瓷美學的成功其實正是來源於古人襟懷的開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3

唐 月白釉褐斑大罐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唐色斑作品首推拍鼓。故宮博物院的唐黑釉藍斑拍鼓,早年就被定為國寶,可見其受重視程度。此鼓長近60厘米,鼓身起弦紋七道,中間細兩頭粗,粗細比例懸殊,黑色器身不嚴謹、不規則的裝飾有狀如巴掌大的色斑,明亮搶眼,異域風采明確。

4

唐 黑釉藍斑拍鼓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宋代陶瓷裝飾百花齊放,民窯八大窯系南北均衡。南方龍泉窯、景德鎮窯、吉州窯、建陽窯與北方耀州窯、定窯、磁州窯、鈞窯等相互呼應,充分體現了南北方相同的美學追求中微妙的差異。

民間宋瓷總體上的追求呈世俗態勢,崇尚艷俗的普遍審美。不論刀刻還是筆繪,紋飾的表達反映了宋代人的內心世界,花草魚蟲、翎毛走獸都是宋瓷的自由天地。

5

北宋 黑釉褐斑罐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只有一點例外,在宋磁州窯風行的華北地區,主要在河南河北兩省,有一類瓷器以很個別的審美情趣,小幅沿襲了唐花瓷的風格,這就是鐵銹斑。

鐵銹斑裝飾有別於宋代主流的具象手法,完全一幅抽像繪畫。這類作品分兩類,一類色斑呈無規律分佈,如大英博物館的黑釉鐵銹花斑圓腹瓶);一類則呈有規律分佈,如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同類作品。

6

北宋 黑釉鐵銹斑瓶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在鐵銹花裝飾中有一類常見的碗,其鐵銹花裝飾一般五瓣呈現,宛如盛開的花朵。這種碗民間有一極俗的稱謂,叫「狗舔碗」。

主要是其色斑上寬下窄,如舌舔狀,故有如此形象的俗名。1985年,山西省朔州市出土過一隻。這類碗地域性較強,僅在華北地區發現,應為地方流行產品。

7

金代 黑釉鐵銹斑碗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過去曾很長一段時間錯誤地認為,鈞窯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窯乃窯變藝術而不可控制。但細觀鈞窯,這一說法無法成立。幾乎所有鈞窯帶色斑作品都可以清晰看出其紅色呈現時的筆觸。

8

金代 黑釉褐斑梅瓶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呈現紅色是鈞窯對中國陶瓷史的貢獻。金代人看見鈞窯色斑之紅理應興奮。在此之前,尚沒有人將瓷器燒得如此絢麗斑斕。尤其玫瑰紅色,在冷色調中呈現一抹暖色,親切感人,這種冷暖相間的對比給金代人的感受遠遠強烈於我們。

9

北宋 鈞窯「三潭映月」盤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入元以後,鈞窯在北方大興。原因是鈞窯的乳濁釉遮蓋能力極強,對胎土要求不高。加之玫瑰紅色賞心悅目的色斑,處處相同又處處不同,讓人充滿好奇。

10

金代 黑釉褐斑柿蒂鈕蓋罐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龍泉窯自北宋至南宋至元一直生產青瓷,品種保守,所尋求的變化只在釉色上追求,大體上沿著釉色深、淺、深的路子行進,北宋時期老綠,南宋時期嫩青(梅子青、粉青等),元以後又回歸老綠,凝重沉著。

龍泉青瓷的色澤變化,反映了時代潮流的輪迴規律,小至青瓷這一具體事項仍不違背社會規律。

11

元代 龍泉鐵銹斑玉壺春瓶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可是龍泉青瓷入元後,冷不丁生成一個新的品種,褐斑裝飾的龍泉青瓷。這類作品在日本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叫「飛青」。飛青一詞為專業術語,即便在日本一般人也弄不清來源。

日本人認為這一詞彙由中國傳入,但中國陶瓷專業領域並不使用此詞彙,各類文獻也不見記載。飛青一詞,僅在日本指龍泉褐斑瓷器,其他褐斑瓷器並不使用此稱謂。

12

元代 龍泉青瓷鐵銹斑瓶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實際上,飛青裝飾並非單獨出現。再早一點的南宋,景德鎮窯青白瓷上已有褐斑裝飾,手段佈局近同,只不過青白瓷褐斑與青瓷褐斑比較起來,前者過於強烈,後者顯得溫和了許多。青白瓷褐斑作品明顯多於龍泉青瓷褐斑作品。

北京市豐台區金代塔基出土一對宋末元初的青白釉褐斑荷葉罐為其中典型。景德鎮這類點彩作品可以上溯至五代,北宋也較為流行。

13

元代 青白釉褐彩荷葉形蓋罐一對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釉裡紅本是元朝人景德鎮始創。銅紅釉燒造時難度很大,稍微控制不好就會「灰飛煙滅」,痕跡全無。在畫意受寵的元朝,有這樣的作品出現,大體上是不合時宜的,加之這種抽像力極強的表現手法,讓漢人頗不適應,所以產量低於景德鎮當時其他所有品種。

14

元代 釉裡紅玉壺春瓶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明朝整個一朝,未見色斑作品再佔有一席之地。漢人的務實精神引領景德鎮制瓷業,帶有畫意的作品統治了瓷業江山,要不是近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官窯遺址出土一件紅斑大碗,我們真不能想像景德鎮在明初還做過這樣的探索.

儘管這個唯一的紅斑大碗裝飾得有些可笑,但正是有這樣的錯誤,人類才得以正確前行。

15

明永樂 內紅釉外釉裡紅點彩紋碗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虎皮三彩–康熙一朝恢復、創新的品種最多,虎皮三彩算是創新。虎皮三彩是素三彩的變種, 它將素三彩的一貫陪襯地位升至主角,讓黃綠紫三色盡情展現,讓沒有規律形成規律。這種斑狀三彩被譽為虎皮三彩,名稱取其意並非取其形。

16

清康熙 虎皮三彩撇口碗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雍正、乾隆的窯變釉一直追摹古意,少量作品偶有呈現斑狀,紅底藍斑或藍底紅斑。

雍正款仿鈞太白壇,紅斑在腰間呈現環狀,與口部紅色呼應;乾隆款窯變釉缽形缸,紅斑連成片,穿插於藍色之中,氣象萬千;這類作品觀圖形有事先勾勒設計之嫌,並非完全渾然天成。清盛世瓷器中有此景象,可見天朝心態。

17

清雍正 仿鈞窯太白壇

瓷器的造化之美:色斑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