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這件宋代銀鎏金龍紋霞帔墜(見圖),墜首猶如一朵花,唯花瓣朝下綻放,上有可供穿線佩飾之孔洞,其下是邊沿點綴連珠紋的大水滴形霞帔墜心。霞帔墜心內,模壓、錘揲、鏨刻、鏤空出飛龍穿雲紋。飛龍長有兩對飛翅,龍口張開,龍首毛髮四散飄揚於雲層之中,四條龍腿姿態各異,左後一腿搭於龍身,龍尾順勢彎曲向上高翹,只見飛龍全身鎏金,發出燦亮高貴之光。
霞帔墜除整條飛龍鎏金(因年代久遠,多處鎏金惜已脫落)外,其餘部分均未鎏金,龍身周圍佈滿如意祥雲紋,越發顯現出金色飛龍穿雲時,上下騰躍灑脫舞動之姿,呼風喚雨叱吒風雲之態,奢華而精美,誇張且生動,極具感染力。
古人素以男性喻龍,女性喻鳳,將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皇后比作鳳凰。女性的霞帔墜上出現飛龍穿雲紋,即寓意龍飛鳳舞,琴瑟和鳴。霞帔墜佩飾於霞帔,在古代平時能夠穿戴霞帔的,都是些朝廷命婦、誥命夫人、皇親國戚貴婦等,以示尊榮。一般平民百姓家女子,只在大婚時,才有機會穿著打扮鳳冠霞帔,這也必定成為她們人生中,一個最為激動人心難以忘懷的風光幸福日。而富貴人家兒女大婚時,則全然不同,明媒正娶正妻新娘不僅鳳冠霞帔榮華富貴,更是八抬大轎十里紅妝,那種興師動眾的陣仗,聲勢浩大的婚慶嫁娶場景,對於現代人而言,已屬天方夜譚。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霓裳羽衣舞歌》中,寫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詩句,可見霞帔一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就已經出現,但其所指霞帔,實為始於南北朝時期的帔帛,與宋代以後作為裙裳穿著(底部綴以金銀等材質墜子,以南京幕府山北宋墓所出土金霞帔墜為最早)的霞帔有所不同。
宋代霞帔墜有金銀等材質,圖案紋飾多樣,形狀各別,是富貴人家嫁娶所備嫁妝或聘禮之一,若無金器,則以鎏金銀器代之,或金或銀,貴氣畢露。國內多地均有出土此類文物,如江蘇武進蔣塘5號墓出土三件南宋銀鎏金霞帔墜、上海寶山月浦譚氏墓出土南宋銀鎏金鴛鴦紋霞帔墜、福州浮倉山黃升墓出土南宋纏枝花銀霞帔墜等。南京市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等一些博物館都有館藏金銀霞帔墜。
傳說宋代宮廷中,被皇帝看中的後宮宮女,還會以霞帔顏色命名,諸如紅霞帔某某、紫霞帔某某等。在內宮各種禮儀場合,一襲霞帔,足以使得以霞帔顏色命名的宮女,與其他普通宮女在等級上區分開來。而朝廷命婦的霞帔,在顏色和圖案紋飾上,也均有其嚴格規定,級別最高的,當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御賜一品誥命夫人等。霞帔墜顧名思義,是與各種顏色和圖案紋飾的霞帔密不可分,想那霞帔墜之材質與圖案紋飾,應該也會有其相應的等級區分。
此件宋代銀鎏金龍紋霞帔墜,是由圖案紋飾相同的兩片銀片合併一起,並由外沿點綴連珠紋的大水滴形霞帔墜心,各自彎邊緊密相扣而成。整件霞帔墜重12.5克,通高8.65厘米;大水滴形霞帔墜心,高6厘米,寬5厘米,最厚處約4厘米,連珠紋邊飾寬約0.3厘米。手工製作工藝為模壓、錘揲、鏨刻、鏤空、鎏金、彎邊、扣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