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瑞州府高安縣造城磚(共3張圖片)
  • 17年2月3日 06:2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2

  築城,在中國歷史悠久,保留至今的史前城址就有一百餘座。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垣逐漸由土城向磚石城演變,城牆變得更加堅固。城磚便是一種專為修築城垣而燒製的建築材料,形體比一般民間建房造屋用磚更大、更厚重,一些磚面還模印或刻有文字,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這裡來介紹一件明代瑞州府高安縣為南京城燒造的城磚(圖1)。

圖3

圖1

  該城磚長49、寬21、厚13厘米,重16.8千克,磚呈較為規整的長方體,通體青灰色,質地細密堅實,城磚的兩個側面刻有文字,一面(圖2):“瑞州府提調官通判程益、司吏艾誠,高安縣提調官主簿王謙、司吏雷震”,另一面(圖3):“總甲張廷用、甲首消允成、小甲鄒自名、窯匠弓毛八、造磚人夫周巽”。 

  這是一塊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南京城牆磚,磚上有各級督造人、制磚人的姓名,現在南京城牆上仍留存有相同銘文的城磚。據研究者統計,明初為了營建南京城,共動員了沿江的南直隸(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幾個省的近200個府、州、縣,組織了數十萬民工進行燒造,總燒磚數量達到上億塊,這些城磚尺寸、規格都大體相同,可謂“標準化”生產。 

  為保證燒造質量,朝廷制定了極為嚴格的層層責任制。督造人首先是州府一級的提調官,作為最主要調度者,如這塊磚上註明的“通判程益”,通判是掌管糧運、農田水利、訴訟等事務的官員,地位僅次於知府、知州;其後的司吏,是負責辦理文書的官吏,應為具體的辦事人員;縣一級的提調官又有主簿、司吏。磚的另一面記錄的總甲、甲首、小甲屬於當時的基層組織管理者,窯匠、造磚人夫則是具體的城磚燒造者。每一個層級人員的姓名都記錄在磚上,明確了責任,如有質量問題便會追責。相傳交付城磚時,檢驗官指派兩名兵士抱磚相擊,如果磚不破碎,且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鏗鏘之聲,便算合格,否則退回重燒,若兩度不合格,制磚人等將被處以極刑。 

  近年來,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各地的文物工作者在長江沿岸或長江支流沿線的不少地方,都發現有為明代南京城燒造城磚的窯址,這些磚窯址一般距離河流較近。如這塊城磚的燒造地瑞州府高安縣,明代洪武二年(1369)由瑞州路改為瑞州府,府治即設在高安縣(今高安市),該地河網密佈,水系發達,經錦河,通贛江,再通長江,高安燒造的大批城磚便由此路線運往南京。 

  關於這件城磚的燒造年代,磚面文字中雖未明確記錄,但根據“瑞州府提調官通判程益”,可以對照史志記載進行推斷。據明正德《瑞州府志》卷四記載:“大明洪武十年程益新文廟及明倫堂”,可知洪武十年(1377)前後程益在瑞州府任職,督燒此城磚的時間應在此前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