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對琺琅器的瞭解有多少?看看琺琅器的歷史與收藏
  • 16年9月22日 06: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琺琅器的歷史與收藏,景泰藍,工藝上稱為「銅胎掐絲琺琅」,歷史上稱為琺琅器。琺琅又稱「佛朗」、「發藍」,這是一種源自西方的工藝。大約在元代從西亞的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後,很快就融會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表面那種金碧輝煌、富麗華貴的藝術效果深得帝王權貴的賞識,明清二代的帝王在宮內均設有專門機構,明代是「御用監」,清代為「造辦處」,皆設「琺琅作」專門生產供皇室使用的金屬琺琅器,從明宣德、景泰一直到清代康、雍、乾、嘉慶時期。因皇室燒造金屬琺琅器在明景泰時走向成熟,且以藍色為基調,所以世稱景泰藍。現在雖然燒製琺琅器各色具備,但仍沿用了景泰藍的稱謂。
因為景泰藍已變成了這種工藝的標誌,而不只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銅質的冶煉,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影響深刻。琺琅器的歷史與收藏,只是當時宣德爐的工藝已達到頂峰,不可能再有新的突破。據說,這位景泰皇帝酷愛銅胎掐絲琺琅的工藝品,他不但參與器型圖案設計、選擇顏色,甚至把生產作坊建在了紫禁城裡。正因為皇上喜歡並親力親為,這種銅胎掐絲琺琅器的製作在景泰年間得到了巨大發展,尤其是藍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綠的天藍、有琉璃般凝重的鈷藍、有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多層次的藍色都被用來做底色,燒成後清新雅麗、高貴華美,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景泰所有御前陳設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凡瓷器所能燒製的器物,琺琅器也無不盡有。琺琅器的歷史與收藏,成化時期宮內景泰藍的燒製幾乎相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延續燒製,可是都因循守舊,在質量上已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偶有燒製,但出品很少。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明末。到清朝乾隆時期,景泰藍的製作迎來了它的最高峰。這時期的景泰藍嚴格規定只有皇家可以使用,只有少量用於封賞二品以上大員及頒賜給大德高僧、寺廟作供奉之用。這時期的景泰藍色澤與明代相比,追求艷麗,紋飾複雜,圖案喜慶吉祥、題材豐富,廣泛用於宮殿的擺設與實用器皿的製作。要特別指出的是偶有一些署有康熙、雍正年款的銅胎掐絲琺琅器物,通過仔細考究我們會發現與乾隆時所燒製器物沒什麼不同,實際上應該是乾隆製造的掐絲琺琅器上署了康熙、雍正的年款,並不真是康雍朝燒製的。琺琅器依其特點可分為四種:掐絲琺琅、鏨胎琺琅、畫琺琅和透明琺琅。掐絲琺琅,就是當年的鬼國嵌,我們現在俗稱的「景泰藍」。其製作方式是以細而薄的銅絲片掐成各種圖案粘於銅胎上,在其內外充填各色釉料,入窯燒製至琺琅釉以適當厚度覆蓋器表,經打磨、鍍金而成。鏨胎琺琅:古稱「佛朗嵌」,是在較厚重的金屬胎體上經減地雕刻使紋飾輪廓線凸起,在減地下陷處根據需要填充各色琺琅釉料,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其圖案線條粗獷,具有莊重醇厚的藝術效果。傳世的作品較少。畫琺琅:是用單色琺琅釉直接塗在金屬胎上作地子,再依設計用不同色彩的琺琅釉描繪人物、風景、花卉等圖案,經高溫烘燒,出窯後磨光鍍金而成。因此工藝是清康熙時由西方從廣州傳入、後至宮廷燒造,故在廣州也稱為「洋瓷」。透明琺琅:亦稱「廣琺琅」,俗稱「燒藍」,是指在金屬胎上用錘揲、浮雕、陰刻紋飾的方式,有的還飾以金、銀片,然後塗以透明琺琅釉烘燒而成,以藍、綠、紫色為多,這種工藝是利用琺琅釉透明半透明的特性,使器物裝飾圖案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銅胎掐絲琺琅工藝和製品雖然從元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真正在所製器物上落明確紀年款卻是明代的宣德年。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