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看時間的(共4張圖片)
  • 18年3月24日 07:3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代人是怎麼看時間的

圖1

古代人是怎麼看時間的

圖2

古代人是怎麼看時間的

圖3

古代人是怎麼看時間的

圖4

從人類早期歷史記載可見,天體不斷變化產生晝夜和四季;古人種植莊稼需按季收割,於是產生了日曆。人們為更好掌握時間的度,於是各種不同計時器出現。

在漢簡資料中,有大量記錄時間的文字;在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的計時器,我們介紹幾種漢代的計時工具。

土圭是一種古老的天文儀器。它是一種日鐘,用來度量日影的長度。《周禮·考工記》:「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其使用方法是:在地面垂直立一根桿子「表」,桿子在日光照射下將桿影投到地面,土圭則用來度量地面上桿影的長度。在一天裡,桿影最短時是日中;在一年裡,日中之桿影最短日是夏至,最長日是冬至。土圭後與「表」結合在一起,演變成圭表。江蘇儀征一座東漢墓出土過圭表,銅質,圭中有槽,槽中容表;一端有樞軸,便於啟合,測影時可將表垂直立起。表的高度為19.2厘米,約合漢尺八寸,如圖1。

日晷也是一種計時器,又稱晷儀。它與圭表主要區別是:圭表用來測量日影長度,以定時間、分季節,求得全年日數,推算曆法;日晷則用來觀察日出、日落,以及通過測量日影位置來指示當下時刻。圖2即是出土於洛陽金村一件日晷,稱「金村晷儀」。該日晷儀面上的文字都是漢篆,故推定其屬於漢代。其規制是一塊平整石面,其中央刻繪出一個大圓,直徑約漢尺1尺;將圓分為100等份,順時針標出69個刻度,每個刻度各用一條直線引到圓心,另外31個刻度留白;圓心為一不穿透小孔,用以立晷針。日晷上所標出刻度,可用來測量白晝(及與之鄰近的昏旦)。而將圓分為100等份,則反映當時所通行的「一日百刻」的時制。

日晷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為人們提供了設立時間標準的條件。由於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移動有一定規律,故日晷測時也相對準確,這都是日晷的長處。但漢代日晷計時單位都是「刻」,1刻合14.4分鐘,而沒有更小單位,不能作進一步細密計量。而且,日晷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種類的計時器,如漏壺來與之相配。

漏壺其實也是一種水鐘,也叫刻漏,是一種漢代計時的工具,它分為沉箭漏與浮箭漏。沉箭漏十分古老,也較為簡單。它只有單壺,壺的下部有流管,壺中有一直立的浮在水面的箭桿,上有刻度,此即刻箭,又稱箭尺。使用時,壺中水通過流管不斷洩到壺外,箭尺便逐漸下沉,以指示時間。

圖3是河北省博物館藏西漢漏壺,通高22.5、口徑8.6、深15.6厘米。圓筒形,有蓋,平底,三蹄足。近底部伸出一細管狀流口,前端已殘斷。平蓋,中有一長方孔,蓋上作方形提梁,提梁中段亦開有長方孔與蓋孔相對。估計這相對的兩孔是插刻箭的,已失,應屬木或竹質,立於舟上,能隨漏壺內盛水之盈減而浮降,從而指示時辰。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圖4是內蒙古伊克昭盟文物站藏西漢漏壺,通高47.8厘米,直徑18.7厘米。圓筒形,有蓋,三蹄足。蓋上有雙層提梁,蓋和兩層梁中央有相對應的三長方孔,用以安插沉箭。近底處斜出圓形流管。內底上有銘文「千章」兩字,壺身外面流管陰刻銘文「千章銅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十六字。河平二年,即公元前27年。在第二層梁長方孔兩端陰刻「中陽銅漏」四字。1976年內蒙古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出土。

刻漏在漢代有一個演進的過程。據研究,在漢武帝以前,人們所使用的刻漏是沉箭漏;約在漢武帝時,發明了浮箭漏;至遲在東漢初,發明了二級補償式浮箭漏。前者為單壺,後兩者為復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同類型漏刻是並存的。

漢代人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由天文逐漸發展到現實生活,由對太陽的觀察計時發展到水鍾計時,表現出其聰明才智。通過對古人計時器的研究,不但能挖掘古人探索自然的歷程和追求,也可促進我們的科技發展和激發探索自然奧秘的動力。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