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啟壓手杯說舞獅源起(共8張圖片)
  • 15年7月29日 07: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6

  圖1—圖5所示是一隻明代天啟年的青花壓手杯外壁畫面。杯口徑8厘米,內底“永樂年制”款(圖6),青花髮色艷麗、青翠,玉璧底(圖7)。所繪畫面上,畫的是八個孩童在做舞獅的遊戲,獅皮下二人,其他有的敲鑼,有的起舞,有的踢球,有的推車舞動小旗,人物與“獅子”活潑生動的樣子,使瓷畫上的藝術形象有現場感。南京藏家、古陶瓷研究者葉伯瑜上手鑒定後,認為這件壓手杯,雖仿官窯款“永樂年制”,但屬於明代天啟時期的器物無疑。

圖7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8

  關於“舞獅”之說,相傳,在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剝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開來。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據說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 

  也有記載認為,舞獅起源於唐代。這故事是,唐明皇游月殿時睡了一覺,夢中,門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看卻沒有惡意,且在滾繡球,姿態威武(圖8,這是明代萬曆年的器物,萬曆多單圈,所繪圖案正是唐明皇夢見的“滾繡球”)。 

  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按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唐朝,舞獅子是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極為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 

  到了宋代,有《東京夢華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徠遊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傳說,後來在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了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它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它,人們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準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湧而出,擊打樂器發出聲響,如雷貫耳。年獸驚駭而逃。這樣的鳴鑼擂鼓舞獅子,後來不斷承傳、完善其美好的意趣精神,終於成了華夏兒女年節前後祈福的象徵。 

  這只明代天啟的壓手杯玉璧底是精良的。研究者葉伯瑜談了相關知識點,他說,明代的玉璧底足較窄,清代的較寬;明的玉璧足較低,清的較高;明的玉璧足過肩較深,清的較淺;明的玉璧足的釉的密度較大,清的略薄;明的玉璧足的器物胎壁較薄,清的較厚。萬曆除外,天啟、崇禎的胎質,基本為黃胎和土色胎,份量輕,圈足內帶跳刀紋和收心鏍紋(有部分器物二者同具),並且帶有玉璧很寬、足不高的特徵。 

  康熙玉璧足前期與明萬歷時期的玉璧足很相似,可分為內足垂直和內足內斜兩類。內斜的較早,垂直的較晚。幾乎沒有出現削足過肩的情況。胎質尤為沉重。而這只是天啟的器物,也是“上品”,其工藝較好,手撫釉面平爽,份量較重。可見,這也是一個斷代的標準玉璧足,它給了我們一個鑒定的要點。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