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楚墓的考古發現(1張圖片)
  • 16年9月27日 07:3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楚國具有八百年的歷史,有很多古籍和歷史悠久的民俗傳統,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焚書坑儒把楚國的歷史只用隻言片語記載,只能通過考古發現解開八百年楚國神秘的歷史面紗。
信陽城陽城楚墓是出國士大夫級別的古墓群,從1956年、1958年分別於此發掘了長檯關一號墓、二號墓。2002年,在城陽城遺址,考古隊發掘了又一座大型楚墓,編號為長檯關七號墓。可惜主墓室已經被盜了,不能證明墓主人的身份了,只能在漆器上發現的「集」的文字記載推測可能是楚國的「集君」2016年11月初,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下大夫武將楚墓(編號為十八號墓)也重現於世。十八號墓的考古發掘工作是城陽城址中發掘記錄最為完整、出土文物保護最為完好的一次考古行動。隨著考古隊數小時的奮戰,鎮墓獸、蓋宮帽、主棺外絲質的荒帷等等被一一發掘,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主棺被打開,塵封多年的墓主人屍骸重現天日。
信陽楚墓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北20千米的長檯關西北小劉莊後的土崗上。淮河從崗南繞過向東北流去,傳崗的東北有戰國時代的楚王城和太子城。
信陽楚墓考古出土的文物
信陽楚簡,1957年,信陽長檯關1號楚墓出土,戰國早期文物。竹簡共二組,分別出自前室和左後室,共計148根。其中一組均為斷簡,共119根,二組簡多完整,計29根。
一組出土於前室東部。由於農民打井時踐踏,竹簡已全部殘損,殘存470餘字。每簡寬0.7-0.8厘米,厚0.1-0.15厘米。殘簡最長者為33厘米,據編簡帶痕推算,原簡長約45厘米,約書30餘字。三道編,以黃色絲線編聯。文字用墨書寫在竹黃的一面,屬典籍。
二組出土於左後室,共29根,竹簡較完整。文字較模糊。簡長68.5-68.9厘米,最長達69.5厘米。簡寬0.5-0.9厘米、厚0.1-0.15厘米。兩道編,以黑色絲質單帶捆編。部分竹簡編聯是每四根為一束,兩兩相對,字面朝裡。先編聯,後書寫,每簡均為單行墨書,頂格書寫,不留空白。各簡文字多者達48字,少者16字。殘存957字,屬遣策。
楚簡內容
(一)竹書
竹簡共119支。簡文數見對話用語,有周公、君子等語。其內容學派屬性尚不明確,或以為儒家著作,或以為《墨子》佚文。無篇題,整理者稱為「竹書」。李零稱為《申徒狄》。
其內容屬於竹書,即嚴格意義上的「典籍」,與傳世的先秦典籍非常相似。例如:「周公慨然作色曰,役夫賤人格上,則刑戮至。」(1.01)「曰,役夫賤人強識而撲於刑者,有上賢。」(1.02)「君子之道,必若五浴之漙。」(1.05)等。
(二)遣策
竹簡29支,是記載隨葬品的名稱和數量的清單,並且對於衣物有所描述。屬遣策。
(三)簽牌
編2-016號簡由三片組成,其中有字的二片,契口位置、形制與遣策簡不類,應屬簽牌。
青銅扁壺

信陽楚墓七號墓出土的一套包含有28件盤子的青銅扁壺。青銅扁壺從中間攔腰打開,裡面裝了顏色保存完好的28件相互扣合的盤子,採用套裝的方式封閉於青銅扁壺裡。這一遺世珍寶的組裝方式,在目前已知的楚國文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古代飲食器具中也極為罕見,不僅充分地展示了楚人的浪漫主義,更為後人展示了戰國時期楚國製造工藝的技術高度。

信陽楚墓青銅扁壺

扁壺一分為二,裡面的器物金光燦燦。陳彥堂像變魔術似的,從壺中取出了10件平口圓盤、8件折沿圓盤和4個圓盒,這4個圓盒又各自可以一分為二。算下來壺中整整裝了26件餐具,如果加上壺和壺蓋,整整是28件。盤子一個一個嚴絲合縫地套在一起,而且這些盤子尺寸不小,平口盤直徑18至19.9厘米,折沿盤直徑18.4至19.9厘米,顯然是可以使用的。
青銅扁壺並不大,高只有27.6厘米,當時發掘時並沒有太在意,後來整理時才發現其中奧妙。壺本身分為上下兩截,內部中空。所有的器物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尺寸組合在一起,從小到大,環環相扣。銅盤、銅盒子形狀相同卻大小不一、功能不同卻扣合緊密,最終盛裝在這樣一個扁圓形的銅壺內。而扁壺自身的設計也極具巧思和匠心,壺從中間分為上下兩截,所以是從腹部開合而不是從頂部。腹部兩側,各有一個鳥首和一個圓環,分別轉動鳥首和圓環,壺的上下就被緊密地扣合在一起了。開啟的時候,只需同樣轉動鳥獸即可。這種組裝方式,在目前已知的楚國文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古代飲食器具中也是極為罕見的,因此是當之無愧的孤品、珍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