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代萬曆(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年號)朝共48年,是明代歷時最長的朝代,由於宮廷和上層社會對於細瓷的追求和廢除禁海,致使瓷器產量劇增,瓷器品種繁多,數量巨大,還出現了專供對外貿易的外銷瓷。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器物造型也開始轉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萬曆五彩以大紅大綠,施彩繁縟為基本風格,其中明萬曆五彩瓷的特點如下:
1、器形主要有盤口瓶、蒜頭瓶、花觚、八面倭角盆、蓋罐、各式盒、洗、碗、盤、尊、壺、鼎等。文房用具有筆架、筆管、印泥盒等。此時大器件非常盛行,如大花觚、大蒜頭瓶、大葫蘆瓶、大洗口瓶等均為典型器物,另有創新器如壁瓶。《博物要覽》載:「鏤空花紋,填以五彩,華若雲錦。」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入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現的新品種,無論官民窯均流行這種鏤空器物。
2、胎體厚重燒製歪斜不圓的現象,在鏤空瓶、盒類器上的表現突出。由於瓷土淘洗不淨,胎質略顯粗糙,但小器物製作仍很精細。釉面乳白瑩潤,早期造型規整,晚期較為草率,釉質肥潤,釉色青白。後期的釉面與前期明顯不同,釉面稀薄而呈青白色。萬曆民窯五彩器胎體較為厚重,胎質略粗。
3、紋飾多承襲嘉靖時期,但其構圖方式一改前朝清新疏朗的風格,以圖案紋飾繁密為主,採用的鏤空工藝。紋飾仍以龍鳳、花草為主,並有嬰戲、八仙、百鹿等圖案,也有道教色彩的圖案。以吉祥內容為題材。繪畫技法應用較少,草率,線條刻板,畫面顯得單調,紋飾中以青花勾線,色彩常常漫出線外,致使紋飾顯得粗率而模糊。所畫人物不是上身過大,就是下身過小,比例失調,人物形象不生動,缺乏神態,僅以色彩的熱烈來烘托主題。龍鳳等紋飾缺乏變化,顯得千篇一律。與嘉靖五彩一樣,也是久負盛名。

總結如下:
(1)瓷土淘煉不精,因而略顯粗糙,胎體厚重,有歪斜和不圓現象,大器多為砂底,修胎不規整,銜接痕明顯,盤碗底心下凹。
(2)釉面不如嘉、隆時期瑩潤,後期釉面稀薄而顯青白色。
(3)色彩大紅大綠,更以紅色為重,對比強烈,多用青花作圖案的一部分。很多器物採用開光圖案和鏤空工藝。
(4)所繪圖案線條細膩,繁密過之而氣魄不足,青花勾線上所填的彩,常漫出雙勾線而命名紋飾顯得精率模糊,所畫人物上下比例失調。圖案只以熾烈取勝。器物多大件,但瓷土粘接不牢,胎體厚重;完整器少見,整器也常見粘接處的裂痕。中小型器物有盤、碗、盆、盒之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