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撈瓷」品相分新、舊(共1張圖片)
  • 25年11月21日 12:4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海撈瓷」品相分新、舊

目前我們看到的出水瓷器,大體上可以按照保存狀況分為新、舊兩種。所謂舊,是指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經受到嚴重磨損,器體上(特別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貝殼、珊瑚等雜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沉船所處位置多屬沙石質海底,這種地質結構的海底一般比較堅硬緻密,遇難船隻的船體結構直接接觸到海床導致破碎。

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構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狀的鐵釘以及粘合物相連接,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失去作用。今天我們從南澳Ⅰ號上方俯視的話,看到的是一個散落攤開的以龍骨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解體船型。所以,在沉沒過程中,瓷器一部分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遺留在船體內的瓷器隨包裝材料的分解也會直接暴露在海水當中,這種情況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為常見,我國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處亦屬此類情況。由於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會受到兩次高潮、低潮的海水沖擊,器物與海沙不斷摩擦造成表面的釉面的打磨,最後完全失去光澤,觸摸時手感非常粗糙。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仔細考察我國的沿海地理,可以發現從北到南依次有遼河、海河、淮河、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注入,這些內陸河流帶來大量的泥沙入海,不僅造成了海水的混濁,同時在大陸架上形成厚厚的泥土層。船隻沉沒後,海底淤泥會形成向下的吸力,再加上自身重量的作用,船體通常是被掩蓋在海底平面以下數米,直到接觸到緻密的泥沙層才會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瓷器運輸上船時通常是有木箱、竹筐甚至像缸、甕等大件陶瓷品作為外包裝的,與前者直接散落海床表面不同,瓷器受到了更好的保護。這類器物一般是當時生產後直接上船,沒有任何使用過的痕跡,釉面亦無絲毫磨損,給人的感覺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後燦然如新,很難相信已被掩埋了數百年之久。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