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如果說春秋早期的刀法是在繼承商周的余緒的話,那麼春秋晚期的刀法則是開啟了戰、漢的新元。
春秋晚期最具吋代特徵的刀法,就是收到立體浮雕效果的深層隱起刀法。這一刀法主要是用在現蟠虺紋、勾雲紋、變龍紋等紋飾上,通過對下面的兩幅蟠虺紋的觀察可見,春秋晚期將這種紋飾的地子別得很深,以突出圖案的強烈的立體效果。由於是深層的剔地隱起,所以必須使單位圖案的距離間隔疏朗,這是工藝上的需要。戰國時期的蟠虺紋,由於不做深層的剔地隱起,所以單位圖案間的距離就密實得多,這也是通過圖案來斷代的一種方法。
春秋晚期 ?蟠虺紋
春秋晚期的陰線使用基本上沒有什麼突出的變化,仍然具有入刀輕淺、使轉靈動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雙陰線分細型與寬型兩種,其中寬型雙陰線是將雙陰線向內同時等量加寬,中間的陽線有些隱約存留,有些則乾脆剔去,變成一條寬陰線,這種形式的雙陰線出現在春秋晚期,從加工工藝上分析,應該是相對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而達到的視覺效果則是使圖案飽滿。這一時期的單陰線多用於裝飾勾雲紋,是在一個平面上僅用淺刀勾勒,不做其他的刀法配合,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戰同晚期刀法中比較精細一路的,就是在一個局部範圍內,探有數條細密的陰線,我們稱其為「集束陰線」。集束陰線最能體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刀法特徵,主要是從刀口的寬度、集合的密度、行刀的深淺以及流走的規律上來觀察。通過對春秋晚期的標準器的觀察可以發現,真品的刀口寬度能在這一局部中保持高度的一致,集束陰線流走方向一致,翻動自然,決不會因線條的細仄而出現並刀。現在的新仿品,一般表現為或者間距過於疏朗,或者細密導致並刀,如果仔細觀察,刀口的寬度與行刀的深度都不一致,這就是現代一般仿品在細部的特點。當然,也有精仿很不錯的,這要從對刀痕做深入細緻的觀察才能鑒定出真偽。
春秋時期玉器的鑒定,以用刀以淺為主要鑒定特徵之一,在淺的前提下,出現了兩種後代很難仿製出的味道:一是隨意中的靈動;二是靈活下掩藏著的美學上的原始形態。你仔細觀察品味,那種用刀成線的紋飾,在當時肯定是一種最時髦、最超前的工藝製作,而今天給我們帶來的視覺感受是有些難於接受的古樸。這兩點感覺如果能夠真正體味到,一般水平的仿品是很容易辨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