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撈瓷的出現及市場價值(共1張圖片)
  • 25年11月24日 03:4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海撈瓷」多是明清時期銷往國外的瓷器,即保持中國瓷器造型和傳統繪畫風格,同時又加入西方繪畫元素,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徵。

1998年德國「海底探險公司」於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撈出水「黑石號」沉船中,撈出六萬件中國唐代瓷器。清康熙年間,中國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青花瓷器大量遠銷海外,尤其東南亞和歐洲等國家。17世紀鼎盛時期,每年至少300萬件瓷器銷往歐洲,最流行的出口樣式是被荷蘭人所熟悉的克拉克瓷,俗稱「芙蓉手」,即青花開光大盤——在寬大的周邊均分八個開光,繪花草圖,中間繪畫中國風格的紋飾如飛雁、鳴禽、走獸、人物等。

海撈瓷的出現及市場價值

我曾在一位海外華人收藏家那裡見過一對帶「大清乾隆年制」底款的碗,醬黃釉碗壁上繪一洋人貴族,頭戴洋帽子,身披大氅,系領結,長長的卷髮披肩,穿袖口、半腿褲、高跟鞋,左邊還有一位卷髮禿頂的奴僕引路,十足的歐洲貴族騎士派頭。顯然,這種出自中國畫師筆下的洋貴族,是為了適應歐洲巴洛克風格的需要而精心繪製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