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山羊圖》與瓷羝羊的時代背景(共2張圖片)
  • 25年9月19日 16: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1909年黑水城遺址出土《山羊圖》

  西夏“本以羊馬為國”。西夏農牧民牧養的大宗家畜當屬羊只,主要有綿羊、山羊和黃羊等,西夏文《雜字·羊部》中有“黑羊、小羖、大羖、撫羊、羖羊、壯羊”等。這些羊只資源,為西夏人的飲食提供了大量的動物實物資源。西夏人待客時,也以羊為最高禮節。西夏諺語中就有“設宴祭神宰羊羔”,說明羊是西夏人祭祀和宴請客人的主要待客方式之一。

圖2 海原縣西夏臨羌寨遺址出土褐釉瓷羝羊

  羊在西夏社會經濟和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甚至在當時的藝術創作中,亦可見到羊的身影。如1909年黑水城遺址(今屬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就曾出土一幅《山羊圖》(圖1)。該作品紙本墨畫,高11.2、寬12.5厘米,現藏於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再如海原縣的西夏臨羌寨遺址中,曾出土1件褐釉瓷羝羊(圖2)。該器高4.5、長6.5厘米,造型為一站立式的羝羊。羝羊雙角漩渦式捲曲在頭部,耳、眼、尾等細部沒有過多的表現,通體用手捏塑,為大寫意式的圓塑,造型深厚拙樸。 

  時至今日,羊羔肉仍然是西夏故地的寧夏、甘肅、陝西一帶人的主要肉食,少數民族逢祖先忌日,便宰羊羔進行“倒油”(祭祀)活動,親朋好友與客人來了,高檔次的接待也是宰羊羔。不過筆者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古及一些南方省市,並不食羔羊肉。這或與宋代宣仁高太后垂簾聽政時期,禁食羔羊形成的民俗民風有很大的關係。 

  宋朝時食用羊肉與西夏截然不同,形成非常大的反差。據史料,元豐八年(1085)春,宋神宗趙頊駕崩,其子趙煦即位,年僅十歲,其母宣仁高太后垂簾聽政。在“宮中膳食,只用羊肉,因為羊吃草,不需用糧食。但牛因能耕田,嚴禁食用。”“高太后過生日的時候,御廚別出心裁地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成了兩道鮮美的佳餚,獻給高太后。”“高太后得知後,說‘羔羊在吃乳時期,殺母羊取其乳房,羔羊就要斷乳餓死,羔羊幼小,烹而食之有傷天道。’即命將佳餚撤去,並下旨不得宰羊羔為膳。”對宋朝各族人民的飲食習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有關西夏羊的藝術品,除了前文所述的兩件繪畫和瓷塑作品外,還有很多藝術品值得挖掘和探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