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官窯上品瓷器是哪三種釉色(共6張圖片)
  • 25年9月12日 16: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宣德青花開始使用國產青料了,但是其它釉色瓷器大放異彩,宣德官窯的甜白」、「祭紅」、藍釉被後人譽為宣德官窯中的上品瓷器。
宣德甜白瓷
甜白瓷是在元代樞府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永宣德白釉瓷器加工精細,含鐵量極低,釉質潔白純淨,溫潤晶瑩,有甜美的感覺,故稱為「甜白」之釉瓷器。
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卷二十二記:「永樂、宣德二窯內府燒造,以鬃眼甜白為常。」甜白釉瓷「白如凝脂,素若積雪」,以劃花和印花器為上品。造型有梅瓶、四系罐、玉壺春瓶、僧帽壺、軍持、爵杯、匜、豆、盤、高足碗、杯等。

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明宣德,高8.4cm,口徑15.5cm,足徑5.7cm。

  碗敞口微撇,弧壁,瘦底,圈足較高。通體及足內均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青。內口沿處暗劃弦紋兩道。碗心青花雙圈內有一豎向長方形雙線框,框內直寫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外壁暗劃花紋裝飾,近口沿處有弦紋兩道,腹部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近足處為一周蓮瓣紋,足外牆為卷枝紋。
宣德藍釉
宣德藍釉的特點是色澤凝重,釉面不流不裂,色調均勻一致。器口呈白色,俗稱「燈草口」。宣德藍釉是在高溫條件下一次燒成的,其裝飾形式有暗花、劃刻花紋,也有用金彩鑲邊,使之呈現出輝煌的金碧色彩。

藍釉單色釉是鈷釉的成色,最早在唐三彩中已經呈現,曾偶見單色藍釉的三彩器。元代則有了真正的單色藍釉瓷器。到了明代宣德時期,藍釉瓷器已較為流行,稱為「霽藍」或「祭藍」。宣德時期藍釉燒造工藝技術嫻熟,釉面光潤,釉質肥腴,色澤純正如藍寶石鮮麗,又稱為「寶石藍」。後人推宣德藍釉為宣窯中的上品。

高4.7厘米 口徑19.7厘米 足徑12.2厘米
盤撇口,弧壁,廣底,圈足。外壁施高溫鈷藍釉,器內施白釉,暗刻雙龍戲珠紋,外底施白釉,暗刻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

宣德紅釉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銅紅釉代表了明代高溫色釉取得的成就。高溫銅紅釉元代景德鎮窯創燒,釉中銅含量在0.3%~0.5%之間,1200℃還原焰中燒成,因氧化銅在高溫下極易揮發,且髮色對窯內氣氛、溫度很敏感,鮮紅釉燒成十分不易,故成品率低,一旦燒成非常名貴。明宣德以後,到嘉靖時期,紅釉很難燒製,改用礬紅代替鮮紅。明永樂、宣德紅釉器燒造技術高超,質量最佳,名重一時,其釉質勻淨,鮮艷奪目,猶如寶石紅,備受世人珍愛,稱為「鮮紅」、「寶石紅」,為明代景德鎮窯珍貴的色釉品種。
宣德紅釉在繼承永樂時期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使紅釉瓷燒造達到了頂峰。宣德紅釉殷紅灼爍,明如鏡,潤如玉,似寶光四溢、靜穆凝重的紅寶石,稱為「寶石紅釉」,或稱為「祭紅」。

高4.4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12.7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外壁、器內施紅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