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般的靜美境界(共2張圖片)
  • 25年9月18日 20: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

對青瓷的印象,是少時父親房中的一個青瓷瓶。一個很小的小花瓶,小時的我,剛好兩個手掌可以握緊她,從胸口到下巴般長。對於這個父親極忠愛的瓶子,除了好奇外,只感覺手感特別好。從此,我便對這個顏色:青,有了更深的好奇與喜愛。我常可以在父親的房中抬著臉,靜靜地看著它。從此,便有了沉思與冥想。想像著它從何而來又為何落入我們的家中。

重新再拿起它的時候,便是三年前。父親突然從鄉下帶了這個瓶子放入我的客廳裡。隨著父親的擺放,客廳便有了青的色澤,還帶著一絲濃濃的沉澱之意。在燈光下,淡青色便這樣如籐一樣纏繞著我的心緒,讓我在其中,屏住呼吸,感受這絕妙的深淵。它散發著一種孤傲,靜謐的氣息。像極了畫中的一幅畫。淡藍色的天空下,有淡淡的紫煙,而它便在這之間佇立著,那種高貴便是它的氣息。在一些世俗的感知裡,它是意味著優雅,這樣的感覺,可以讓你感知到它的極致,高高地飄在霧氣中,而不能降落。看著它,便有著一種詩情與一種憂傷與悵惘。不知,當初這個瓶子的主人,在百年前,是如何地呵護它。而它的設計者,又是用怎樣的心血才得以有如此之美的瓶身。

青瓷般的靜美境界

我發現,我可以如此輕易地得到她。這便是一種緣吧,或者,在冥冥中,有一種安排,讓我在每個醒來的日子,可以和百年前的哪一位曾經擁有者無聲交流。從此,我便注定了被一種青氣繚繞。

(二)

有人說,青瓷似有佛般的意蘊,可以讓人看到靜遠凝思,然後入神的神態。我不知,這是否來源於它的傳說,還是青瓷一詞的美麗,或者,如人們常說的,它有著青蓮般的清潔與高貴吧。佛,總是和蓮分不開的,所以,我很願意把青蓮、青瓷還有佛放在一起。

每日醒來,或歸家,都可以很安靜地在它面前看許久,看著它,似對望著,仿若,它也在揣摩我的心事。從一本故事書裡,知道了青瓷的另一種歷史底蘊。它不再是單純的一種擺設,一場政治陰謀和著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讓青瓷有了更深的沉澱,而它的美麗不單是一種顏色,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讓人更加喜愛。

因了瓶子,便更喜翻閱和它有關的故事。案頭的那尊青瓷,古樸典雅,如蘭一樣似沉思似靜默,似在書寫幾百年的心事,然後,似又在向我展示著一種人格,讓人可以如此親近於它。國外,對於青瓷,總是要添些色彩,還有一些撲朔迷離的故事來渲染它的價值。在一本書裡看到:五月裡,以青瓷瓶插牡丹,審茶道的插花中最為雍容華貴的一式。所插的牡丹仍須帶露水的白花蕾,不僅花朵上宜灑幾滴水珠,插花用的瓷器有不少她要事先淋上水。我不用去做這些便可以想像到它的美麗,是不是因了這瓷還是因了牡丹,不想去追究是何原因,當是這樣的描述,便可把我帶著一種可以飄然的境界。有詩說,青瓷瓶插上紫薇花。這樣的青純美麗如此讓人入眼,我便從陽台上摘下紫薇花,如詩中一樣插入其中,灑些水,突然便有了南宋時裡的一種古典,也有了那一份清婉與俏麗。

(三)

世俗的忙碌,終會讓一些影像在記憶裡慢慢模糊,而當我再拾起時,發現,青瓷在生活中要越來越遠。因此,再翻閱它。更多的青瓷故事與音樂在耳邊響起,我便會不自覺地停下思緒,耽擱冥想著,常常會很長一斷時間慢慢地消化它,然後漫延到骨子裡。一直覺得青瓷這個詞是安靜閑雅的,一如撫摸青瓷瓶那光滑如玉般的胎骨一樣,那樣的舒服與愜意,給人以一種靜重的虔誠。

因了此瓶,也知曉了它的製作。應是和一種鈷的顏料有關的,去除它料中的雜質,便可看到悅目的藍,進而讓人更明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道理,更驚喜地知道它這幽亮雅致又繁複的製作。當初的簡單到如今的華麗,一切事物回到當初它原始狀態,顯得如此之簡單又潔淨,不用暗藏心機。

青瓷的釉色,有豆青,翠青,還有灰青,梅子青和粉青之說。讀著這些從古傳至今的句子,似遇到一位少女襲一身淡青色,在霧氣中的那般悠長寧靜。翠青帶著驕氣還有一些嫵媚在其中;而豆青色便顯出它的優柔典雅,灰青便是最踏實與安穩的,似可以讓人依著說話而不用太多的擔憂;粉青,卻是有著它的一份俏麗還有一絲嫵媚;而梅子青,便是有它一份孤傲與靜默,還帶著一點溫潤輕俏,而又落落大方。如此色澤,當是粉青和梅子青為上品,南宋時,這樣的釉色受國人的喜愛,因此,這樣的上品收藏如今已是很難。

青瓷般的靜美境界

(四)

靜色的釉,好似可以搖動的音符,我常可以靜心來傾聽它們感知它們遠古帶來的青之翠青之柔。那一句「曲中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便足以讓人生出諸多感慨來。這些幽靜的青色,我們可以在宋詞的平平仄仄裡體會到那一份不可言說的靜之美。

百圾碎,看後就極是喜歡,每個字都不願放過。我彷彿可以看到釉在字中轉動,它在我眼前均勻地收縮,那一刻的溫度便注定了色澤,百圾碎在那一瞬間產生,而我們看到它時,亦是幾百年後。我不知它的產生是怎樣的戲劇化,只知它的暗藍和大氣,還透出濃重的憂鬱。那樣的巧合,卻可以讓它如此純粹而又透著一份稚氣。百圾碎,一種殘缺之美,應透著一份純真之美,那些所謂的痕,似有一種天成的大氣之氣勢的。

想像著在燒製過程中,瓷釉在火中可以舞蹈,這樣的舞蹈,是在火苗裡靜態進行,如一美麗的少女踏著舞步,而人們卻渾然不知,這樣的美可以讓人心痛起來,而在那樣的碎舞中便成就了極品的碎紋,成就了絕世佳品,這樣的極致是人們無法把握的,這是天意使然。

(五)

晨間,陽光從窗子透進來,灑在青瓷上,好似在為它塗抹著那溫潤的色澤,瓶中的紫薇,安靜地和牆上的仕女構成一種靜謐的軸畫,那般的讓人不忍打攪,不忍觸摸。翻閱青瓷,它從遠古走來,歷經唐宋,千峰翠色,明月染春水,雨過天青,幾百年幾重的洗禮,幾番的境界。它始終有著神秘的身世,讓人想像著它的前世今生。隨著佛的因緣,青瓷總是在起起伏伏著,這般的遙遠,這般的深厚,讓我愈加景仰它。

在閒暇時,總喜歡有意無意地看那些擺色在店前的青瓷,不問來歷,不問價錢,當一個青,便可以吸引我駐足而看著它。芳草離離的蘭花,輕靠柵欄,那些手繪,平添了青瓷的魅力,印花最是清心純淨,它們在胎內斜斜地站立著,一點一點地被刻出來,藍色的紋布便是它最美的點綴,一些紋路,如門簾一樣被徐徐打開,然後站一美女,如青蓮般清純。

我似可以看到一些妙齡女子,襲一身薄紗,回眸癡望,這種意境,適合青瓷,那樣的優美安詳,有著不落凡塵之美。

(六)

家中的青瓷,不是上品,但卻雅致。想著古人用青瓷做雅器,用它來配名茶,想來青瓷便是一直這樣被重視的,陸羽的文中也不能忽略它。在一本書裡,知了「秘色」這樣的詞多少會讓人不安,文字中才知,它是最美,最為透明的一種釉色,從圖中看到,便自然地喜歡上它,這樣的如玉瓷色。

從電視中聽說了聽瓷。也知,這是一種另外的高境界,知道有一種:「口唇不卷,底卷而淺,愛半升以下」的玉壁底碗。碗底用筷輕擊便會有輕盈如樂般清脆的聲音,古人便有了「越器敲來曲調成」的詩句,而今讀來,是那麼的深奧。從介紹中知道了,聽瓷要用心聽五音,輕、清、傾、親、情。輕盈的樂聲,清心的茶水,傾心的聆聽,情深的醇厚。有人說,這樣的聲音,可以讓人想到蘇軾的一句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想來,那便是人間說的清歡與清心吧。

青瓷亦是一種優雅之說,能聽出五音者,其經過的不是簡單的聽,而是諸多的煩瑣與耐心了,還要有一份悟性。不管是品,還是聽,還是收藏,青瓷給我的人與物與情與境的交相融合,如若用心,是可以到達與青瓷般的靜美境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