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西晉青瓷虎子(見圖),高26.8、長28.5厘米。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有“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磐”等特點。這件青瓷虎子作伏地仰頭長嘯狀,雙眼突鼓,威猛有神。頭高高昂起,嘴巴張開得有些誇張,形成圓形的器口。胸挺腹圓,豐滿圓潤,虎腰內收,威風凜凜。胎體厚重,堅硬細緻。通體施青釉,瓷質細膩,釉面光潔,色調沉靜。週身飾條紋和圓形戳印紋,臀部飾條紋和連珠紋,線條自然流暢,呈現出虎的皮毛狀貌。老虎四足曲蹬,作勢欲起。虎尾上翹彎曲與頸部相連,形成提梁。
兩晉時期,是我國瓷器成熟後的第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瓷器生產由初級向高級發展,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方法相繼出現,其制瓷生產發明、創造的一些工藝技術,對之後各個時期的陶瓷業的發展影響深遠。“瓷”字出現於文字,以西晉人潘岳《笙賦》中“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的“瓷”字為最早。瓷器業以南方最為發達,尤以越窯、甌窯為代表,青瓷佔據了主導地位。青瓷是在坯體上施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是我國古代著名傳統瓷器中的一種,被譽為“清如玉,明如鏡,聲如磐”。這一時期,由於採用了齒狀支釘間隔疊燒技術,手裡面積大,分散了上面疊燒器物的重量,減少了青瓷器物的形變。
虎子出現於東漢,是三國、兩晉時期主要器型之一,均為青釉,嘴大開口,背有提梁,下有四足,在造型上追求與虎形神似,六朝時與斗、火盆(鬼灶)、雞籠、狗圈、穀倉(魂瓶)、碓、礱、磨等作為明器,常用於隨葬。其用途有兩種說法:一是盥洗用的盛水器,東漢鄭玄曾言:“褻器、清器,虎子之屬。”二是實用便器,即夜壺。唐代詩人陸龜蒙詩中“唾壺虎子盡能執,舐痔折枝無所辭”就曾提到,將之與唾壺並列,並與有些人獻媚“舐痔”相提並論,雖然語帶譏諷,但也道出了虎子曾作為溺便之器的功能。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亦將虎子視為溺器,他在《官制索隱》中提到:“漢初侍中,非奉唾壺,即執虎子也。”三國時期,虎子器身一般為較短的蠶繭形,提梁作奔虎狀。西晉時期,虎子多作為男用溺器,承漢代銅虎子而來。器形由仿虎形變得日漸簡化呈圓筒形臥虎狀,裝飾減少,由繁到簡,顯得更為實用。
整件器物基本上使用了拉坯成形的技法,使器型規整,達到胎體厚薄大體一致的效果。造型寫實生動,修胎工整,瓷質細膩,釉色潤澤,具有明顯的西晉陶瓷渾圓矮胖、仿動物造型、仿其他質料的實用器物的特點。紋飾線條簡潔明快,雖簡單而又可見毛髮須張,色彩斑斕色澤。虎身體型健碩,姿態端莊渾樸,神似臥虎,設計獨具匠心,從中可管窺西晉時期青瓷製造藝術已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