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詞《昭君怨》說古人瓷枕(共5張圖片)
  • 17年4月21日 23:0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藏友王先生示我一塊宋代瓷枕殘片(圖1)。其寬34、高24厘米,全器深綠色,背面胎質粗。江蘇古陶瓷研究者葉伯瑜認為:這是古磁州窯的產品,雖然吉州、磁州的表面都可呈現相同的綠,但比較而言,吉州窯的胎質細膩,質量輕;而磁州窯的胎質較粗,質量較重。它們往往又被藏界稱為“綠磁州”“綠吉州”。

圖1 宋代“昭君怨”詩文瓷枕殘片及其背面

圖2 宋代磁州窯“三娘教子圖”瓷枕

圖3 宋代“扇撲流螢圖”瓷枕

圖4 宋熙寧四年“家國永安”瓷枕

  瓷枕當然是一種枕頭,是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實用物件,它始燒於隋代,流行於唐代以後。據說,開始時是作為陪葬的冥器,以後又作寢具和診脈之用。宋代是瓷枕發展的繁榮時期,不僅器型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裝飾技法也大有創新,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被工匠藝人靈活運用,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 

  枕上大多用彩釉繪成精美的圖畫或題上詩句。筆者介紹的這塊瓷枕上就濕劃著宋代詩人蘇軾的正平調詞一首《昭君怨·送別》:“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也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他的這首詞是為送別友人而作,意思是,夜深人靜時,是誰吹奏有名的離別古曲?推開窗戶,不知是要追尋那悠揚的笛聲,還是要尋回夢中的歡愉。外面江天茫茫,掛著一彎孤單的新月,淒冷地望著人間。道了千萬聲珍重,但遲遲沒有成行。二月春深,將是“落花飛絮”時節。離別的人明天要走了,送別的人站立江邊,不願離開,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舊東流入海。 

  此詞含蓄雋永,沒有寫一句惜別的話,沒有強烈激切的抒情。將情感融入景物。上片寫送別情景,以景色作為笛聲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別時的感傷氛圍。下片運用疊句造境傳情,想像次日分別的情景,大大擴展了離情別緒的空間。虛實結合,渲染出一種強烈的情感氛圍,使讀者受到一份藝術感染。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二月,是蘇軾為送別柳子玉(名瑾)而作。熙寧六年十一月,蘇軾時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潤州一帶賑饑,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之靈仙觀,二人便結伴同行。次年二月,蘇軾在金山(潤州西北長江中)送別柳子玉,並作此詞相贈。 

  昭君怨,是詞牌名,又名“洛妃怨”“宴西園”等。《琴曲譜錄》載:“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齊國王穰,以其女昭君,獻之元帝,帝不之幸。後欲以一女賜單于,昭君請行。及至,單于大悅。昭君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隱詩有“七彈《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晉人避司馬昭之諱,昭君改稱“明君”。 

  關於《昭君怨》,我還讀過了夫作的詞:“夜裡挑燈不寐,好夢由人去睡。起把酒杯填,醉能眠。本欲舟從水過,無奈葉隨風落。何苦怨無休? 沒來由。”其中“好夢由人去睡”是引自范仲淹《蘇幕遮》詞句“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也有深情之味。 

  在瓷枕的發展史上,以宋代北方磁州窯系所燒的瓷枕最具有代表性。這一時期生產的瓷枕種類繁多,造型優美,包括幾何形枕、獸型枕、建築形枕、人物形枕等。瓷枕的裝飾紋樣也多彩多姿。較為普遍應用的紋飾有動植物紋、人物紋、山水紋、文字紋等。瓷枕的造型、詩文與繪畫(圖2三娘教子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觀念、文化、習俗、時尚、追求等。這一點尤以帶有文字紋飾的瓷枕所表達出的意味最為明顯。 

  古代瓷枕的裝飾手法按照不同朝代、不同產地也各有差別。唐和五代以前的瓷枕多以模印、細劃絞胎等為主;宋金時代則以繪畫為主,同時出現了更為複雜的裝飾手法。隨著制瓷業在工藝技術、造型裝飾手法等方面的不斷改進,瓷枕所展現出的業績也越來越輝煌。 

  除了宋代的磁州窯系之外,中國南北各地的許多瓷窯都曾燒製過瓷枕,各地所產的瓷枕在工藝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其總體風格與相應的時代和瓷窯特色相一致。 

  談瓷枕當然離不開宋枕。我見過的宋枕或整件或殘片,十有八九是磁州窯的。形容宋枕,那就是豐富。獸形枕中有龍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兒枕、仕女枕;幾何式樣中有長方、八方、橢圓、銀錠形等;還有腰圓、雞心、雲頭、花瓣等,可謂是隨心所欲,隨意造型。 

  瓷枕,其實多為平民百姓所用,皇室人員大概嫌硬,另有所擁。於是,瓷枕往往透著一股市井氣息,也正是這股俗氣使後人得以窺見宋代的人文情趣。宋人圖安逸,不尚浮華,幹不出唐人那等高大上的事來。南藝藏友李教授說,“兩隻鵪鶉,一行飛雁;頑童蹴鞠,趕鴨捉鳥,孩童玩耍(圖3扇撲流螢),無不流露宋人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可以想見宋代在人口增殖、物阜民豐之際,陶醉於這種小家碧玉的氣氛之中,自得其樂。” 

  在瓷器中,再沒有比文字裝飾更能直接反映時尚的了。唐代的銅官窯,也就是長沙窯中,常有書寫詩詞的,許多詩在《全唐詩》中可以查到,顯然,這與唐代詩歌興盛有關。而宋枕,卻大量在枕面上書寫詞曲,大有戲謔調侃之味。如磁縣出土的一個瓷枕上寫著“左難右難,枉把功名干。煙波名利不如閒,到頭來無憂患。積玉堆金無邊岸,限來時,悔後晚,病患過關,誰救得貪心漢。”煙波名利不如閒,可見宋人有點兒看破紅塵的意思。於是,大宋江山就成全了趙佶這位國政庸碌無為,藝術卻造詣頗深的風雅皇帝。 

  據專家介紹,在磁州窯觀台鎮遺址曾發現過許多如意頭形台座枕殘片,和此“昭君怨”枕片的特點相似,由此判斷,此枕可能是觀台窯生產,為宋代流行的式樣。這樣的殘片具有研究之標本意義。 

  關於瓷枕,還有一種說法,即瓷枕是專為女性設計的,因為古代女性挽著髮髻,躺在瓷枕上髮髻便不會亂。可是,我國古代的男子也是挽著髮髻的,因此這種說法還有待商榷。總之,枕頭算是人生伴侶之一,睡覺前難免先看一眼枕頭。工匠們就利用了這一眼,在枕面上寫上“家國永安”(圖4)、“眾中少語,無事早歸”“唯有相思夢,反側憶情詩”“為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尋宿,雞鳴早看天”……寫上許許多多通俗的格言、俗句,這些都是古人生死不離,生時指點迷津,死後警醒來世之美好的祈願。 

  讀過一本《瓷跡》的資料,其中說,到了清代,粉彩幅錢礬紅料釉瓷枕多了起來。大多為長形腹空,下端平整,上部中間微凹兩端翹起,形似馬鞍。瓷枕兩側平面,充滿吉祥意味的黃色底色上飾以紅、白、藍相間的紋飾,中間位置相對開有古錢孔用以出氣通風,也是為了防止燒造時發生炸裂。 

  康熙時期燒製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色澤鮮艷,呈色穩定。整件器物形態端莊,色彩明艷、斑斕,用色吉祥、豐富,枕面上遍佈規整有致的幾何形圖案,紋飾細膩,結構協調,各種吉祥圖案,襯托得器物主次分明,圖案中的花卉、禽鳥等內容豐富,這都是瓷枕詩畫承傳的美好寓意。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