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族瓷窯——甌窯(共4張圖片)
  • 21年2月19日 01:4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甌窯是古代漢族瓷窯。在今浙江省溫州一帶的甌江兩岸,溫州在古時稱東甌,而甌,原意是一種陶器。因此,故名甌窯。迄今為止已發現歐亞古窯址200餘處,是我國古代一個規模很大的瓷窯體系。唐代窯址分佈於浙江溫州、永嘉、瑞安、蒼南、甌海等地。始燒於東漢,終於宋代。

古代漢族瓷窯——甌窯

在胎質上,漢代至三國時,部分甌窯瓷器胎質不緻密,體較松,沒有完全燒結,呈色較白略帶灰色。釉色多位淡青色,少有青黃和青綠色,透明度高,開冰裂紋,但由於胎釉結合不佳,常有剝釉現象。到了隋代至唐代早期,這時甌窯瓷器呈現一個低谷期,其產品的胎體灰白,釉色青黃,開片細碎。唐代早中期的甌窯釉色青中偏黃,容易剝落。到了宋代,這個時期是甌窯生產的高峰期,胎體更加堅致、細薄,呈淺灰色。釉色呈淡青或灰綠色,淡雅滋潤;釉層薄,但是均勻、潤澤,器內外施釉。同時期越窯的產品為灰白胎,施青釉後呈青灰色。

古代漢族瓷窯——甌窯

在器型上,漢代至三國時,常見器型有壺、罐、瓶、碗、碟、杯、隔、筆筒、硯台、水盂、熏爐、虎子、唾壺、穀倉、雞窩、狗圈等。除了釉色和製作工藝上的差別,此時甌窯的瓷器造型風格與越窯一樣,器形多以動物為原形,如獅、雞、虎、牛、鳳等,有的器形與越窯幾近雷同,如雞捨、狗圈、獅形辟邪、隔、雞頭壺等。到了晚唐至五代,器形的造型也比前期豐富,常見的有執壺、罐、碗、洗、香薰、唾壺、硯和明器桌、筷、椅等,還有一些器型如五代青瓷曲流壺、唐代青瓷刻花粉盒等。到了宋代,甌窯青瓷隨著龍泉窯的外銷產品一起進入國際市場,常見的青瓷器型有碗、壺、罐、洗、盂、熏等,還有一些如觀音坐像、南宋青瓷蓋瓶等。

古代漢族瓷窯——甌窯

在裝飾上,早期甌窯在紋飾上並不豐富,常見的紋飾有水波紋、印花斜方格紋、連珠紋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蓮花紋,東晉早期出現了青釉褐彩,釉文字、花卉或與堆塑並用的點彩等。中晚期,裝飾手法比前期有了突破,有印花、劃花、刻花、繪花、堆塑等,紋飾有蓮瓣、荷花、卷草、雙魚、飛天等。到了晚期,紋飾幾乎接近繁縟,主要紋飾有卷草、葵花、牡丹、菊花、雙碟、鸚鵡、如意和形態多樣的蓮花紋等。

古代漢族瓷窯——甌窯

甌窯到了宋代逐漸走向衰落,曾經在歷史上造就的輝煌,如今只能從文獻和甌窯青瓷身上看出一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