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的特點是什麼
  • 25年11月14日 10: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白瓷的特點是什麼,青白瓷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以景德鎮為代表創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隱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那麼青白瓷的特點是什麼呢?

在元代前期,景德鎮窯仍以青白瓷為主,但工藝質量有所下降。到元代後期,青白瓷走向衰落。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青白瓷工藝有燒成範圍狹窄,熱穩定性差,變形率大,廢品率高等缺陷。其二是樞府瓷和青花瓷的大量出現,又有極好的市場,所以青白瓷迅速地衰落了。

明初,青白瓷還繼續生產,但隨著明代五彩瓷器創燒,青花瓷和各種顏色釉瓷長足發展,致使青白瓷在風行了數百年後開始退出大宗生產的行列,而只是留作高檔藝術瓷或仿古瓷等少量生產,其目的已是供少數人獵奇賞玩。“青白”之名漸不見載錄,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到晚清時已改稱 “影青”、“影青瓷”、“映青瓷”、“隱青瓷”等。

“影青”一名,始見於清代文集。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一書說:“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道出了青白瓷釉素胎薄,對光見影的特點。

清人江浦寂園叟陳瀏的《陶雅》云:“永樂影青脫胎碗最為可貴。脫胎乃瓷質極薄之謂,若畫之沒骨者。碗往往不能正圓,亦脫胎歲久所致。其所影之花,兩面螢徹可以互鑒,惟款識亦然。’:是說瓷胎很薄,對光可以見花影。只是所述為明初的瓷品。

又說:“明窯影青壓手杯,其薄如紙,即萬曆吳十九之卵幕杯也。”“吳十九”即明代萬歷時期人‘‘吳昊十九”,江西浮梁人,系明代技藝超群的制瓷巨匠。《景德鎮陶錄》記述其制瓷事跡時說,有“壺公窯,神廟時燒造者,號壺隱道人。其色料精美,諸器皆佳。有流霞盞、卵幕杯,兩種最著。盞色明如硃砂,杯極瑩白可愛,一枚才重半銖,四方不惜重價求之。”

(1)永樂仿影青瓷

上海博物館所藏宋代影青暗刻花卉紋碗,釉色青白,刻紋清晰。永樂仿影青,以首都博物館所藏暗花纏枝蓮紋碗為典型器。兩者對比,可見永樂仿影青瓷胎質更為細膩,釉面更澤潤,釉色淡青,暗花隱約其間。

(2)玲瓏瓷

是在坯器上爿爭圖案作鏤空處理,然後通體施薄釉,並將鏤空處也用薄釉墁平,燒成後即為玲瓏瓷。因被鏤空處狀若米粒,瓷器上的圖案由數量眾多的米粒狀鏤空處拼綴而成,故又名“米花”或“米通”,俗稱“玲瓏眼”或“芝麻漏”的。隋唐時就有玲瓏瓷,明清景德鎮官窯民窯均有製造,以明永樂官窯玲瓏瓷為最佳。

以上就是關於“青白瓷的特點是什麼”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