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岳瓶主視圖
高中畢業40週年聚會活動,碰巧收藏了南宋抗金遺物——岳瓶,不能不說是意外的收穫。那天上午,同學們一起遊覽蘇北喻口古鎮,鎮上一家古玩店引起大家的好奇。在堆積如山的古董中,我一眼看中一件不太起眼的陶器,據店主介紹是從附近農村收來。大概是為了強調古物的“年份”,店主人一口咬定那是一隻漢罐。憑借在古陶瓷方面的知識積累,我知道,那是一隻比漢代晚了1000多年、卻又早於今日900年的南宋初年寶貝、宋金戰爭見證物、南宋精銳部隊背嵬(讀音同維wei)軍的標準裝備之一“岳瓶”(又稱韓瓶),把它說成是普通漢罐確實太委屈了。
圖2 泰州博物館藏岳瓶
圖3 湯陰岳飛廟藏岳家軍行軍水器“岳瓶”
這只岳瓶為陶質製品(圖1),拉坯痕明顯,內外施清灰色薄釉,器底露胎,胎體暗紅,圓體瓜形,唇口溜肩,兩端呈錐形內收,肩部均布條形四系,器高34、腹徑17.2、口徑4.5、底徑5.8厘米,器重1.9千克,注水試驗測得其容積約4.5升,盛滿水後總重量約為6.4千克。其大小、形狀與泰州博物館的一隻藏品(圖2)相似,但胎質不同,難得的是全品無損,器身上部釉層有部分乳白雜藍的窯變。
這種寶貝其實並不稀罕,投資價值不大,卻有特殊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因岳飛、韓世忠曾率領宋軍與金兵在江淮一帶多次鏖戰,遺棄甚多,當時的百姓也常撿來作為汲水之器,散落於井底、河道和田野,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展開,長江中下游地區常有出土。通過對這類文物出土地點的研究,當代人可以進一步弄清宋金武裝力量的作戰範圍、戰場遺址分佈和軍隊建制及裝備情況(圖3)。
關於這種陶瓶的用途,清代海陵(現泰州)學者夏荃在《退庵筆記·韓瓶》中描述:“古瓦器,長身,兩頭微銳,渾沱如冬瓜,近瓶口布列四小耳。”又“瓶可容酒斗許,長身便於負,四小耳以貫索者,使頗粗重,酒盡則棄之。”據夏荃考證,“泰南門外柴墟鎮南壩橋(今泰州市高港區口岸鎮附近)皆岳鄂王與金人戰處,今瓶多出自南郊田野中,他處亡(無)有,其為王軍中酒器無疑,當稱岳瓶”。岳瓶又稱韓瓶,上海市青浦縣青龍鎮一個地勢較高的高台地區,曾一次性出土多個,當地人稱此高台為“酒瓶山”或“韓瓶山”。相傳,是南宋時抗金將領韓世忠在此駐軍,犒賞三軍後留下的酒瓶。鄭嘉勵在《韓瓶小考》中,也明確寫道“此種陶瓶用以盛酒,其數量之巨,類似於今天的啤酒瓶”。
既然我們知道這種陶制、兩頭微銳、肩部帶有四系的容器是軍用酒瓶,就無法迴避與這種軍品有密切聯繫的南宋抗金勁旅——背嵬軍。
“背嵬”一詞,有的史籍上也寫成“背峞”(峞與嵬,古語同),其意有三種說法:一是與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有關,李元昊登基後,廢除了唐、宋“賜”給黨項王族拓跋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又叫“嵬名元昊”。有人認為,宋軍命名為“背嵬”,按古漢語使動詞的意思就是“使嵬背”,是表達打敗“嵬名氏”的心願。二是與西夏黨項族的語言有關,據唐封葉在《葉話文史·神秘的“背嵬”到底是啥意思》一文中分析,西夏語中“蛇”的發音近似漢語“背”,“龍”與“鷹”的發音都近似漢語“嵬”,“背嵬”就是西夏語“蛇龍”或“蛇鷹”的意思。西夏人用“背嵬(蛇龍或蛇鷹)”來做部隊的稱號,就像漢人用“虎豹營”“飛虎軍”等來做部隊稱號一樣,顯然是誇耀該部隊的凶狠驍勇。在北宋對西夏的戰爭中,宋軍可能也採用了西夏人對軍隊的命名稱號,以“背嵬軍”之名來嚇阻敵方。三是“峞”有酒瓶之意,大將軍的酒瓶必定是由親信士卒背負,因此,“背嵬軍”便引申為大將的親軍之意。前兩種說法都顯得牽強,而第三種說法更為可信,畢竟有南宋名臣范成大(字至能)和文學家趙彥衛親歷親聞為證,資料更為權威。
最早設立背嵬軍是在北宋時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寫道“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此時沈括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正在抵禦西夏的前線,寫這首詩當不會晚於元豐五年(1082)。韓世忠早年曾為北宋西軍(駐守陝西的部隊,長期與西夏作戰)軍官,故而依歷史傳統在紹興二年(1132)設立背嵬軍作為自己的親軍。資歷晚於韓世忠的岳飛,其背嵬軍設置是模仿韓家軍編制而來。
背嵬軍是宋軍精銳,其選拔和裝備特色與其他部隊不同,據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第七卷中記載:“建炎中興,張、韓、劉、岳為將……韓、岳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令為之籍……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悉於四等人內角其優者補之。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見范參政致(至)能說,燕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范(指范成大)嘗使燕,見道中人有負罍者,則指云:其背峞也。故韓兵用以名軍。”這段話告訴我們兩層涵義,一是背嵬軍成員都是從優秀士卒中逐級選拔,勇健無比,受人尊敬,犒賞豐富,戰力強悍,攻無不克;二是北方人稱酒瓶為峞(嵬),大將軍的酒瓶須由親信背負,這些背著酒瓶的親軍就是背嵬軍。
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任命岳飛為“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鎮撫使兼知州”,自此,岳飛先後在常州、鎮江、淮安、高郵、泰州等地與金兵交鋒,多次大勝金兵。
據學者王曾瑜考證,岳飛的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依紹興九年(1139)統計,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一、背嵬軍;二、前軍;三、右軍;四、中軍;五、左軍;六、後軍;七、游奕軍;八、踏白軍;九、選鋒軍;十、勝捷軍;十一、破敵軍;十二、水軍(橫江軍)。其中,背嵬軍是岳家軍中的禁衛軍,游奕軍負責巡邏,踏白軍負責偵查。
王曾瑜考證,十年對金作戰中,岳飛軍隊以犧牲15000人、傷殘20000人的代價,殺死戰鬥力強悍的金兵約150000萬人,殺傷至少50000人,背嵬軍更是開創了“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先例。金人為此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歎息,對岳家軍又怕又恨。在強悍的岳家軍中,屢屢以少勝多、攻無不克的軍隊,就是背嵬軍,它是精銳中的精銳。
作為背嵬軍曾經的裝備,我手中的岳瓶一定充滿了故事。它胎色暗紅,反映是南方所出,當是宋軍在江南定制,盛滿酒後,隨背嵬軍一路轉戰至江淮流域、運河兩岸,最終在蘇北鹽城現身。與岳瓶相對,讀懂它蘊含的歷史信息,靜靜地聽它講岳飛、講韓世忠;講朱仙鎮五百背嵬軍如神兵天降,大敗兀朮十萬金兵;講郾城一役,背嵬軍大破金軍精銳“拐子馬”;講穎昌大戰,八百背嵬軍挺前決戰,斬殺了兀朮女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講黃天蕩韓世忠圍困金兵40天、梁紅玉擂鼓助軍威……
目睹這只岳瓶,我的眼中彷彿再現了岳飛當年氣吞萬里如虎,壯志饑餐胡虜肉的雄姿。我們在吟詠岳飛那首壯懷激烈的“滿江紅”時,千萬不能忘記“精忠報國”大旗下那些衝鋒陷陣的背嵬軍勇士。
南宋名臣袁甫在《岳忠武祠》詩中歎道:“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