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套印本古籍收藏怎麼玩?我想對很多古玩收藏愛好者來說都難以說清楚。古籍收藏相比起來書畫、瓷器、錢幣、玉石四大類收藏品來說,在古玩收藏中,古籍收藏的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但隨著古玩收藏市場的發展,古籍收藏正迎來春天。古籍早已成為寶貴的歷史文化財產,並擁有越來越多的收藏者。
古籍收藏除了內容之外,不同版本也是古籍收藏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套印本是深受藏書者喜歡的一種版本。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籍版本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就來聊聊套印本古籍。
套印本古籍是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套印的書籍。主要是利用不同顏色以區別書中的不同內容。常見的有兩色套印、以及三色、四色和五色套印。
套印本古籍版本類型。用幾種顏色刷印的書本。中國傳統的套印技術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初期階段是一版分色套印,有實物可證者,此法起於元代。至元六年(1340),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的無聞和尚《金剛經註釋》卷尾的《靈芝圖》和經注,即是朱、墨兩色套印。明代萬歷時徽州程大約彩印自己的《墨苑》,還是採用一版分色套印的方法。
後來浙江烏程(今吳興)閔齊伋、閔齊華、閔象泰和凌濛初,凌贏初、凌汝亨兩家刻印不少套印本書,已是分版分色套印。到天啟、崇禎時,胡正言、吳發祥分別編製《十竹齋箋譜》、《蘿軒變古箋譜》,採用多版分色套印,且與拱花技法相結合,稱為餖版拱花。印出來的花鳥蟲魚、行雲流水,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清代初期李漁繼續發展餖版技法,印有《芥子園畫傳》行世。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一直保持這種傳統套印技術,稱為木版水印。只用紅色、墨色兩種顏色套印的書籍,稱為朱墨套印本。此外,有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和五色套印本。
流傳到現在,最早的套印本古籍是元朝順帝至元六年(1340)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的《金剛經註解》,系無聞和尚所作,卷首的《靈芝圖》和經注為朱墨兩色套印。
套印術發明前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白紙黑字(個別為藍或紅)的單色印刷。套印術的發明,使書籍不但有閱讀的內容,更有一種閱讀時賞心悅目的感覺。打開套印本,其顏色分明,各部分內容一目瞭然。明代文學家兼畫家陳繼儒將它與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稱為印刷史上的三變。可見套印技術在印刷史上的地位。
最初的朱墨兩色套印技術是採用一塊刻版分次著色、分次印刷完成的。它對印刷時的工藝要求比單色印刷要嚴格得多,必須使二次加印時的版框仔細對齊,嚴密吻合,才能使全書字體排列合乎版式,不致出現錯位、重疊等現象。同時,印刷前的分次上色亦要均勻仔細,才不會使字體顏色出現不規則現象。一般來說,兩色套印本的正文多用墨色敷印,眉批,評點,注則用紅色敷印。
明代以後,改進一版分色套印法,而採用分版分色套印法。即按顏色分別刻版,每版各著一色的方法來印刷。這避免了一版分色時敷彩的不便,同時也使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技術得以發展應用。
人類的文明追求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後來,又在此套印技術上發明了兩種新的印刷方法,即餖版和拱花。餖版,取餖丁之意。餖丁是指幾種拼在器皿裡供陳設的食品。餖版方法是根據畫稿的顏色和同一顏色深淺濃淡的不同,依次設計出相應的版塊,然後用透明紙蒙上畫稿描摹下來,再反貼在木版上,類似於今天刻印章一樣,依所描摹,持刀雕成大大小小的印版。這類印版,多的往往達到幾十塊。然後,按部就班地套印或迭印,使印出的畫稿顏色由淺入深,濃淡有致,酷似原作。這種印刷更複雜,特別是每次套印均要與第一版完全對正,精密吻台,不能出現任何偏差,否則顏色就會重疊混淆,因而對技術的要求更嚴格。
拱花是把印紙放在凹凸兩塊版之間,通過嵌合的辦法使紙拱起花紋,或將雕版直接壓印在紙上,使紙凸出花紋。這種方法刻印出來的圖案頗有立體感。拱花常與餖版一起使用。
套印方法因工序複雜,技術要求嚴格,因而每版書籍印數非常有限,不像今大每版可印幾萬、幾十萬,且可重複使用。古代許多套印書每版只能印幾十部,而在當時,套印書就因其刻印精良,顏色分明,彩圖絢麗,形象逼真,而深受人們歡迎,並成為人們爭相尋購且不可多得的版本。
今天,因為歷史的原因和自然的過程,套印本己成為較稀少的「古董」。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財產,許多都己收歸國家圖書館,特別是一些流傳較少的套印本早已被國家定為善本。套印本因為工序、技術、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每一部都是值得藏書愛好者收藏的。
古籍本來就屬於少量品收藏品。套印本古籍在古玩收藏市場中更是不多見,也許套印本古籍對一些古玩收藏愛好者來說,可聞而不可見。但瞭解下套印本古籍也未嘗不可,知識多多益善,再說萬一那天遇見了,別人不知道它的價值,您知道其價值,那不是剛好能撿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