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種類很多,玉璧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個大類,相對於其他種類而言,其品種齊全,數量眾多,使用廣泛,影響深遠。
一、形制
形狀:齊家文化玉璧的形狀有圓形(大部分都不是標準的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圓形等。璧的外緣不是很規整。
品種:有玉璧(肉大於好)、玉環(肉好相若)、玉瑗(好大於肉)、兩璜聯璧、三璜聯璧(俗稱三合璧)、多璜聯璧、異形璧(如三牙璧,玉璇璣的原始形狀)等。單璜也可以算璧的一部分,是由璧演變而來的。
大小:有直徑達幾十厘米的(如靜寧七寶中最大的璧直徑32.1厘米),有的直徑1~2厘米;厚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較厚,有的則很薄,一般還有厚薄不均的現象,只有精加工過的璧才能做到厚薄較為均勻。
二、材質
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這主要受制於當時的經濟條件和交通條件),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還有的疑似青海玉。就其材質而言,有石質(最多也最常見,這裡不作討論)、半石半玉、玉料,還有綠松石、天河石、貝殼(這裡也不作討論)。所用玉料大多質地較好,有白玉、青白玉、黃玉、糖玉、碧玉、墨玉、灰色玉等,還有介於不同顏色之間的雜色玉。現代考古發掘和玉料開採證明,齊家文化分佈地域範圍內擁有豐富的玉料礦藏。據筆者觀察,齊家文化玉璧用料最多的是來自榆中縣與臨洮縣交界的馬銜山,玉質相對較好,比較接近和田玉,還有武山、積石山、祁連山(600720股吧)等地方的玉,偶有疑似青海玉的玉料。當然,和田玉質量更好,更為難得。
古來就有“西土出美玉”的說法,近現代古玩界也有古玉器“東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的說法。我想這裡所指的主要是兩個層面:一是指我國西部出產的玉料材質比較好;二是指西部地區乾旱少雨和黃土地貌等自然條件,使玉器埋藏的環境條件相對較好,更有利於玉器的保藏。
三、工藝特徵
齊家文化玉璧的製作工藝,今天如想完全恢復或解讀,恐怕是不可能的,這裡只是談一些個人在把玩齊家文化玉器中的感悟。
從玉璧的製作工藝上看,主要有開片、切割、鑽孔、打磨、拋光等工序。
開片:齊家文化治玉工藝中,開片是其一大亮點。其實開片也是切割技術的一種應用,把它單獨提出來,是因為開片在齊家文化時期非常有特色。玉料開片後有四 個特點:一是平整,這從齊家文化遺留下來的玉料開片情況和玉璧的工藝特徵上都可以看出來,有的大玉璧直徑達幾十厘米,但非常平整;二是光潔,這一點從殘存的玉料開片上看得很清楚,只經過開片工序,留下的面沒有經過打磨也很光滑,有自然的光潔感;三是很多玉璧和殘存的玉料上都有當時開片留下的直線切割痕跡;四是大多數玉璧厚薄不均。從以上開片的特徵可以作如下推測:一是開片切割所用工具可能不是線鋸,更可能的是硬物直鋸(姑且用“鋸”來表示,可能是金屬,也可能是非金屬),因為線鋸切割痕彎曲的可能性更大;二是開片切割時速度非常慢,費時費力;三是當時所用的解玉砂非常細、非常好,這從玉璧的孔中也可以看出來;四是開片時玉料與鋸之間的角度固定非常好。
切割:除璧蕊製作的玉璧外,大部分玉璧都不是正規圓形,外徑往往呈不規則的多邊形,不過每條邊都很短。切割完成後,外徑一般都用解玉砂進行了修整磨圓,加工較粗糙,只有精加工的玉璧較圓。璧蕊二次加工的玉璧一般橫截面呈圓形,豎截面呈梯形。由此推斷,齊家文化時期治玉已經有了實心鑽和管鑽,但可能還沒有大的管鑽,因此玉料經過開片後,外徑多用切割的辦法處理,而不是管旋取料作玉璧。內徑用管鑽或實心鑽來打孔。
鑽孔:玉璧的孔多為單面孔,呈喇叭狀的單面斜孔,鑽孔一面大一面小。有的還在孔的斜坡面上有鑽孔時遺留下來的螺旋紋痕跡,但光潔度都很好。少量精加工的玉璧在單面鑽孔後又經過二次加工,孔基本上成直孔了。
打磨:由於當時開片技術好,平面光潔度高,故打磨主要是除去開片、切割時遺留下來的痕跡和茬口,把玉璧的多邊形進一步磨圓等。
拋光:大多數玉璧都沒有經過拋光工序,只有少量屬於精品(可能當時作為禮器用)的玉璧經過了拋光,有的精品玉璧上還可以看到“玻璃光”現象。
所以,從大多數玉璧上可以看到較為明顯的開片、切割、鑽孔的工藝痕跡。如果一件玉璧呈規則的圓形,且孔壁很直,那可能就不是齊家文化的玉璧了。至於線刻紋飾和減地浮雕等,這些技法在真正的齊家文化玉璧上還沒有發現。
四、次生變化
次生變化是指玉器在地下埋藏過程中,在埋藏周圍外部條件長期的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下,玉器表面和內部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的總和。入過土和未入土的傳世玉在保存、盤玩過程中也會產生次生變化。次生變化完全不同於玉料的自然風化。
經過數千年的埋藏,齊家文化玉器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次生變化。由於玉質、埋藏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以及所接觸的物質不一樣,其所產生的次生變化的程度和方式也不盡相同。玉璧為片狀物,又比較薄,相比其他器型更容易產生次生變化,這些變化更直觀,也更豐富、更漂亮。
次生變化是用來辨別玉器真偽的最主要的特徵之一。現代仿古玉器主要利用老料新工和新料加工來模仿次生變化。
五、功能和用途
根據我的觀察和理解,齊家文化玉璧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用作禮器、用以祭祀、象徵財富、佩戴實用等。
用作禮器的玉璧的製作要求極高,從選料和做工都達到當時的最高標準,是玉璧中的精品。後來演化為周禮中的“蒼璧禮天”用璧。
用以祭祀的玉璧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如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墓葬,隨葬的玉璧多者達83件,少的只有1件。在喇家遺址的房子裡的特殊位置,也擺放有玉璧,這可能與宗教信仰有關。
齊家文化時期玉器中以玉璧為多,有的甚至是半石半玉,還有石璧。有的墓葬中隨葬大量玉璧,除少量屬於禮器類精品外,大部分是普品,說明當時人們除了崇玉愛玉外,還把玉璧當作財富。當時玉璧是不是可以作為流通的媒介?不敢妄下結論,但玉璧是當時重要的財富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有些用於佩戴和把玩的玉璧製作特別小巧精緻,打磨精細,還有佩戴和把玩的痕跡。
以上就是齊家文化玉璧鑒別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