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琺琅始於清康熙,興於雍正,是極為珍貴的宮中秘玩,少數有功大臣得到獎賞,民間難得一見,由於工藝繁瑣、耗時長、生產成本高,於清乾隆晚期神秘失傳,在清朝100多年的琺琅彩歷史中,僅燒出1400件作品,據史料記載,至今僅有400餘件,保存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物以稀為貴,由於數量稀少,琺琅在拍賣市場屢現拍賣高價,可謂彌足珍貴。
琺琅彩任何一篇文章裡沒有闡述和說明,「琺琅」二字源於何處,據說是一個玩瓷器的大家說,這個名字源於法國的一個小鎮的名字,當然這也不一定正確。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個說法,其實琺琅彩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在瓷器或者是在其他的釉上,包括紫砂壺和玻璃上,都會有這種上彩的工藝。為何叫琺琅彩?首先從源頭說起,在中國事實上採用這種彩料是不透明的,有的源於天然的礦料,本身就不透明,有的釉石做為釉料是透明的。那麼,區別於琺琅彩是有一個標準,所有的各種彩色的釉料均是不透明或是亞透明,這是一個標準,但是這個標準在中國不管是在琉璃上已經有2500年-3000年的使用歷史,而且這是原由在民國有一個英國的叫Peter的考古學家在河南發大水時衝出來的春秋戰國的漢琉璃,原以為認為中國的琉璃是源於西亞和埃及,他為了證明這個琉璃珠是來源於西亞傳於中國,他的朋友在英國幫助他檢測其成份,與埃及的琉璃之比較,不是一碼事,發現中國的漢代琉璃裡面含有硼,而西亞和埃及的琉璃裡面沒有硼,所以中國漢代琉璃以西亞傳入中國的說法不成立,這也是中國的漢代琉璃源於本土。現在的專家有時在做報告是還說琉璃是西亞傳過來的,這絕對是錯誤的。
琺琅彩瓷發展到乾隆時代,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對於康熙、雍正時期遺留宮內的琺琅彩瓷更視為珍寶。除承前制繼續在宮中燒製外,並為每件器物配製楠木匣缽,專門儲藏於乾清宮琺琅彩瓷的專庫內。檔案記載:乾隆六年正月初八日,太監於丙森來說:「太監高玉等交瓷胎琺琅紅地錦上添花茶碗一對,黃地錦上添花五寸碟一對。傳旨:著配匣入乾清宮琺琅器庫內,欽此。」乾隆還詔令翰林院的翰林們為這批珍寶整理編日。
乾隆時期琺琅彩瓷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康熙、雍正兩朝,器型更加豐富,僅瓶類就有蒜頭瓶、雙連瓶、葫蘆瓶、雙耳瓶、棒槌瓶等多種造型、茶壺、酒盅、方盒、蓋碗、圓盤,碗、碟類器皿數盆也明顯增多。
琺琅彩瓷純係宮中皇帝後妃們把玩的御用瓷,它的發展完全取決於皇帝的興趣和愛好,皇帝不僅親自參加圖樣設計,而且准燒什麼,不准燒什麼,都由皇帝欽定。宮中造辦處琺琅作內更是分工明確,畫師、燒造匠師各負其責。在器物燒成之後,每件物品還要經過皇帝過目品評。最後造冊等級:定名入賬,陪匣收藏,甚至藏於何處,皇帝都有十分具體的安排。此外,由於琺琅彩瓷燒製難度極大,加之成本昂貴,更使它身價倍增。如檔案記載:雍正七年四月,皇帝傳旨燒一件琺琅小瓶,直至八月才燒成,其間歷時四月有餘。依官中造辦處的優越條件,燒造一個小瓶尚用一百餘天,可見琺琅彩瓷的燒製工藝何等複雜。難怪從康熙中,後期至乾隆中期這六七十年間,流傳於世的琺琅彩瓷不過四百餘件。
相傳歷史上在我國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產胡姓人家,世代燒瓷為生。他家的瓷製品因 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歡迎,也就驚動了官府。乾隆南巡時他的臣子將胡姓制瓷獻給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讚美。大臣想讓胡姓人進宮專為皇上和皇宮制瓷。 因為種種原因姓胡的不願意進宮,於是大臣們在宮裡特設一個窯,按照胡姓人的燒製方法燒製出了精美的琺琅彩瓷器。為了表宮裡與民間的不同,也為了顯示這種瓷器的出處,有人就將「胡」字拆開,將專為宮中燒的這種琺琅彩瓷器叫做 「古月軒」。
傳說很有味道,但琺琅彩瓷器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產物琺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藍,也就是所謂的「畫琺琅」。它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 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製而成的工藝晶。清代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雍容華貴的琺琅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係更為重要。雍正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鎮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而且雍正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經常對宮廷瓷器加以評價,親自過問,並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生產。康熙、雍正年製作琺琅彩時,先在景德鎮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製成素胎送至宮廷,由宮廷畫師加彩後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
琺琅彩的彩料還有「洋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學成份「硼」琺琅彩 中有:琺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黃色為氧化鐵,而琺琅彩中黃色的成分是氧化銻; 琺琅彩還有用康熙前沒見過的膠體金著色的金紅。上述化學成分分析說明了琺琅彩是國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記載,宮中原名《瓷胎畫琺琅》的檔案於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見琺琅彩確是歐洲進口,由此更可見康熙帝國時中外文化與貿易交往的盛況。
琺琅彩瓷器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
乾隆皇帝以他的藝術鑒賞力、將宮中琺琅彩瓷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此時卻是琺琅彩瓷由盛轉衰的開始。《飲流齋說瓷》說:「故乾隆一朝為清極盛時,變為一代盛衰之樞也。政治文化如此,瓷業亦然。」從乾隆中期以後,所謂「康乾盛世」已出現由巔峰下滑的趨勢,社會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在這種社會大背景影響下,宮廷中奢華之風,也必然受到影響,而不得不有所收斂。琺琅彩瓷由於造價昂貴,且費工費時,在當時國庫財力無法支付的條件下,必然難以維繫它的存在。而此時景德鎮御窯廠最得力的督陶官唐英,由於提任淮安關稅職務,不能親臨窯廠督陶,使御窯廠燒瓷質量下降,很難有大批可供畫琺琅選用的上好素胎進呈。沒有精良質堅的薄胎瓷為基礎,琺琅彩瓷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發展的先決條件,其生產必然受到極大制約,所以逐漸銷聲匿跡絕響於時。關於琺琅彩瓷在宮中停燒的確切時間,目前尚無資料充分證明,不過從乾隆中期以後的檔案中,已經看不到有關琺琅彩瓷燒製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