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德鎮官窯瓷器出現款識從哪個朝代開始的(1張圖片)
  • 18年12月20日 12: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官窯瓷器有款識是鑒別官窯瓷器瓷器的方法之一,瓷器有官窯款也從側面說明瓷器的規格等級高。那麼瓷器從哪個朝代開始有規整的款識的呢?

到了明清時期,瓷器上書寫款的形式發展到最規範和標準的時期,也是中國瓷器上書寫款的形式的黃金時期,各個品種的瓷器都競相寫款。明代瓷器上的款識在種類、工藝、字體等方面也隨之更趨完善,並開始流行在瓷器上題寫帝王年號即官窯紀年款。民窯產品書寫紀年款的也有,但字體較為草率,不及官窯規整。官窯瓷器上開始有意識地書寫款識是從明初的永樂時期開始的,出現了「永樂年制」四字官窯款,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幾件永樂青花壓手杯,在杯子的內底圖案中,就有「永樂年制」四字的篆書款識。有的寫在團花當中,有的寫在繡球當中,旁邊再畫兩頭獅子。另外字跡因青花料的原因有些漫漶不清,但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且最有力證明官窯瓷器書寫年號款的實例。永樂時期官窯瓷器書寫款識的瓷器僅見壓手杯這一例,在同時期的其它瓷器上則沒有出現,也說明此時僅是個萌芽期。後面緊接著的宣德時期,瓷器上寫有年號款的例子就變得非常多了。除了延續永樂壓手杯當中四個字款的「宣德年制」,還出現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的。款識內容在具體年號前把國號又加了上去。這種內容款識的開創,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最深。後世無論官窯還是民窯款識基本都已這種形式為主。

宣德年制官窯瓷器

    宣德時期官窯款識的內容基本得到了確定,但是書寫款識的排列和位置等還是沒有得到統一,相對後世顯得比較混亂、隨意。大件器物,比如罐、瓶、缸、爐等款識多書於器身或口沿上,小件碗、杯也有書於器底的。書於器底也有在內在外的區分。六字的排列有一字排開,從右往左讀的,也有豎向由上往下讀的。還有分成兩行豎向六字或四字款的,總之形式不夠統一。但從這種混亂也能夠感受出,當時官窯對寫款的重視態度。官方與工匠共同不斷地嘗試、改變。此時對待瓷器上的書寫款識,與之前的宋金或是更早時期的態度完全不同。從隨意到標準,從簡單的信息記錄到蘊含官方的特殊性質。

   明代宣德以後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由於國家政權的動盪,顧及不上燒瓷器的事情,官窯一度停燒,這段時期遂被稱為「空白期」。明代歷時276年,17個朝代,有帝王年號17個,但由於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統、景泰、天順、泰昌7個帝王年號的紀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發現,故現實有明代紀年款十個,依次為: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崇禎。近來據傳發現有明景泰、天順朝官窯款,但未經證實。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