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定天下的定瓷,選料嚴格為什麼還是走向衰落(共4張圖片)
  • 24年3月15日 04: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定瓷天下白,雖然定瓷在宋代還燒造綠定、紅定,但是因為白瓷而聞名世界。定窯以燒製白瓷為主,因瓷器上所暴露的雜質無法掩飾,所以在選料上尤其嚴格,原料處理須層層篩選,分級沉澱,陳腐優化,從而達到最優質的胚體用料。而在裝飾技法上注重劃花、刻花、印花、貼花、堆塑等。定瓷起源於北朝至隋代、發展於唐朝至五代、宋代成為北宋官窯,是定瓷的發展高峰,到了金元時代走像衰落,四個時期為什麼定窯從繁榮走向衰落呢?

唐代中期定窯產品的燒造尚處在摸索經驗、改進工藝的階段,還未能燒造出真正的白釉瓷,這時候的定窯產品胎質粗松,釉質粗略,施釉不勻,呈色不穩,造型不夠規整,外施半截黃釉內施白釉是這一階段獨有的特色,也有部分黑釉、褐釉等。裝飾紋飾以席紋、戳紋為主,常見器型為碗、缽、罐、壺等。晚唐五代時期,燒造技術有了明顯突破,燒製出較高品質的精白瓷,胎體潔白堅致,釉色光亮瑩潤,曾一度為宮廷、貴族、寺院等燒造帶有官款的瓷器。
北宋時期的定瓷胎薄質細,釉色瑩潤,造型豐富,既有生活實用品又不乏佛教用品。裝飾技法成熟,刻花、劃花、印花,首創組合支圈覆燒法。並成為官窯,燒製「官」 「新官」、「尚藥局」、「尚食局」款器,彰顯其為貢瓷的特殊身份。定瓷以其成熟的工藝和美輪美奐的品質躋身於宋代五大名窯之列。窯爐裝燒創造出組合支圈覆燒法,大大提升了定窯彩瓷的生產效率及成品率。後來宋徽宗使用官窯瓷器取代了定窯白瓷,以及北宋南遷,開始定瓷走向衰落。

北宋定窯白釉桃形鈕蓋罐

北宋定窯白釉桃形鈕蓋罐高18.6厘米 腹徑12.7厘米 足徑6.8厘米,造型別緻,是北宋初期的定窯珍品瓷器。瓷器胎白質細。釉白瑩潤勻淨。採用堆貼和劃花技法。桃形高蒂紐,器蓋猶如覆置的淺腹碗,內壁無釉,器口周圍凸起一周帶紋。腹飾凸弦紋二組,紋飾簡練,上腹較鼓,下腹內收,臥足。

金元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量瓷業技工南遷,加之高質量瓷土逐漸減少枯竭,日用粗瓷成為主要產品,定窯由高峰下落。這個時期定瓷開始使用模具批量生產,多是平民百姓使用定窯白瓷。

定窯白釉花式鈕盒

定窯白釉花式鈕盒高4.3厘米 腹徑6.5厘米 底徑3.3厘米,釉色泛黃,有自然冰裂紋。胎質細密。盒呈橢圓形,蓋頂飾瓜蒂紐,子母口。殘腹,平底。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