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窯的恢復與發展(共4張圖片)
  • 22年12月19日 18:0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代景德鎮的制瓷業達到了新的歷史水平,所制瓷器胎質細膩、釉光瑩潤、色彩絢麗、鏤雕精工。如康熙時期的青花、五彩、紅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時期的粉彩、斗彩、琺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種顏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加之景德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如優質的瓷土、大量的松材),以及來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多年相傳的技術經驗,使得明代中晚期形成的制瓷中心地位逐漸確立,到清代乾隆時期具有了更大的規模。

景德鎮窯的恢復與發展

【明.崇禎】青花人物故事圖筒瓶 【醇和居收藏】

一.陶瓷工藝的典型製作

青花瓷器發展到了清初順治時期,無論釉色和紋飾基本上沿用了明代舊制,只在部分圖案及口邊一帶略有微小的特徵,未見十分突出的特徵。這種情況同歷代建國初期多處於過度階段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是一樣的。但是到了康熙年間青花瓷器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色調鮮明,而且層次多變,給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品種則與宣德製品遙相輝映,乃是具有歷史水平的優秀典型。裝飾題材除山水、人物、花鳥外,更加入了當時流行的《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等故事畫,為後世瓷器的紋飾開闢了新的內容和廣闊的前景。出於當時招賢納士的政治需要與某些文人墨客的傳統風尚,瓷器上還出現了大塊文章如《聖主得賢臣頌》、《赤壁賦》以及《竹林七賢》、《飲中八仙》等反應封建或風雅情趣的文字圖畫,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景德鎮窯的恢復與發展

【明.崇禎】青花人物故事圖筆筒 【醇和居收藏】

康熙青花瓷器製作之精,首先是同它分工精細、畫手高明分不開的。據後來的《陶冶圖說》追記當時將繪畫和染色分工的情形說:

畫者學畫不學染,染者學染不學畫。所以一其手,不以分其心也。畫者、染者分類聚一室,以成劃一之功。至如邊線青箍出旋坯之手,識銘書記歸落款之工,寫生以肖物為上,仿古以多見能精,此青花之異於五彩也。

試看傳世的大量康熙青花瓷器,無不光艷透體,濃淡分明,有的色層竟達八九層之多,堪稱空前絕作。其畫筆之蒼勁與渲染之熟練乃至書法之工整,遠非後來仿品所能企及。但當時流行模仿明代青花之風,民窯中多見寫有宣德、成化、萬曆、嘉靖、天啟款的製品,用料畫法顯然有所不同,雖力求亂真而終失本色。

其次,在青花用料方面也是與前代有所不同,傳說是使用雲南的珠明料。此種青料含氧化鈷成分較高,有的高達2.29%-6.02%,甚至有的含鈷量可達8%-9%。因此其呈色濃艷幽菁,與其他青料製品截然不同。由此可見康熙青花青翠潔雅與雍正、乾隆青花藍色渾濁,其根本原因恐在於原料有別,當然燒成氣氛和溫度也有一定作用。

由於康熙一朝前後共有61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青花瓷器色調變化很大,根據專家多年總結的經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青花:青花髮色較灰暗,明顯帶有明末清初的痕跡,如釉面肥潤,色調為青白色,青花髮色迷混不清等。此時雖然有的以明珠料繪畫,但色調變化很大,大約在康熙十年(1671年)以後,青花才逐漸出現濃淡相間、青翠艷麗的色調。

景德鎮窯的恢復與發展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圖鳳尾尊 【醇和居收藏】

(2)中期青花:此時因為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麗。又由於在繪畫技法上借鑒了中國畫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傳統的平塗技法,所以使畫面層次鮮明,達到墨分五色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稱。其中漿胎青花在康熙青花中很有代表性。所謂漿胎青花是指用瓷土淘洗後的細泥漿製成,胎體較薄,釉面成漿白色,常在開有細碎片紋的釉面上繪畫青花紋飾。雍正、乾隆兩朝也有少量燒製,清末和民國時期多以仿燒康熙漿胎青花為主。

景德鎮窯的恢復與發展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圖粥罐 【醇和居收藏】

(3)晚期青花:青花色調由中期的濃艷青翠逐漸向淺淡灰暗過度,青料有暈散現象,一些仿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多出於此時。

康熙青花的胎質堅硬、細白、胎釉結合緊密,胎體份量較重,均為其他各朝所不具備的。因此康熙的青花胎釉也同樣可以分成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

早期青花的胎體厚重,製造工藝與順治時大致相似,釉面肥厚,白中閃青,呈現一種青白色。器物口沿多施醬黃釉,底足有跳刀痕、粘沙和火石紅等現象。

中期青花的胎體與前期相比,雖略顯單薄,但拿在手裡也有沉重感。胎質更加潔白細膩,釉色潔白光亮,呈粉白色。

晚期青花的胎質仍舊細膩的本質,胎體以薄胎為主,釉面又變成清白色。

雍正、乾隆時期的青花瓷器平淡無奇,似將發展重點轉移到彩瓷方面。而嘉慶、道光以後更是少見精品。只有光緒時期的青花色調略有近似康熙製品的美感,但僅是迴光返照,曇花一現而已。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