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龍泉窯青釉暗花菱花形盤(共2張圖片)
  • 25年8月2日 21: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元代龍泉窯青釉暗花菱花形盤

元代龍泉窯青釉暗花菱花形盤

龍泉窯是繼越窯之後興起的又一個重要青釉瓷窯場。形成於北宋早期,衰落於清中期。北宋時期龍泉窯青釉瓷尚保留著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遺風,釉呈淺青或青黃色,釉層薄而透明。南宋為龍泉窯發展時期,產品形成獨特的風格。元初龍泉窯無論製作工藝還是釉色、造型和裝飾都是南宋的繼續,沒有多大的變化,隨著內外銷的發展,產量的增加,窯場數量和生產規模空前絕後,窯址群超過宋代幾倍,從大窯、金村、溪口等地,擴展到鄰近地區,形成了一個以龍泉窯為中心的龍泉窯系,呈現出「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來往如織」的繁榮景象。元代中期龍泉窯器物造型多樣,而且還出現了不少新的品種,如菱形盤、高足杯、蔗段洗、環耳瓶、鳳耳尊、荷葉蓋罐、動物形硯滴等。

圖中所示是鎮江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龍泉窯青釉暗花菱花形盤,為金壇縣城基下出土(當時出土共有9件,造型雷同,高5.2-5.5、口徑25-32,足徑12-19厘米;同出有四口疊放在陶缸上的鐵鍋及樞府釉梅月瓷罐,均放置於城牆的石基礎下,其含義是寓意城牆「堅如磐石,固若金湯」)。盤口均外折出平沿,作蓮瓣形,腹壁斜收,矮圈足。盤內中心微隆,印一折枝牡丹或花卉。胎白微灰,厚重,全器施釉,底部因用墊圈墊燒,墊圈一周無釉,呈鐵銹紅色,中心施釉。胎體厚重,器型規整,裝飾紋樣樸素雅致。

元代龍泉窯在裝飾風格上繼承了南宋龍泉窯的裝飾方法,同時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藝上,胎料中摻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鐵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後,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現鐵銹紅色。釉層從薄胎厚釉的多層施釉改變為一次施釉, 釉色呈豆青、青黃色,豆青滋潤如玉。裝飾主要有劃、印、貼、堆等,題材內容較為廣泛,有各種花果、花卉、魚紋、人物和吉祥圖案等。

此時無論大小器物幾乎都有花紋裝飾。印花是元代龍泉窯運用最廣泛的裝飾手法,印花可分陽紋和陰紋兩類,大多印飾於盤碗內底。如盤是龍泉窯產量較多的品種之一,器型普遍較大,30多厘米到40多厘米的盤常見,盤內壁和內底一般均有紋飾,如印牡丹、荷花、魚等。金壇城基下出土9件青釉暗花菱花形盤,有的釉色為豆青色,釉層薄,乳濁滋潤,圈足底心無釉,呈鐵銹紅色。內底印牡丹、折枝花卉,紋飾清晰,釉色翠綠潤澤。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