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官窯瓷器鑒賞方法
  • 22年7月28日 14:2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三代瓷器指的是康乾盛世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官窯瓷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官窯瓷器代表著我國瓷器發展的最高水平。中國瓷器藝術的發展在清三代時達到了最後一個頂峰。康雍乾三代的能工巧匠在繼承和發揚明代傳統的青花、五彩技法的基礎上,創新了絢麗多彩的粉彩、琺琅彩、古銅彩技法,還出現了多品種的單色釉;而鏤雕、轉心的工藝技法,以及仿古、仿前代名窯技術堪稱一絕,達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如果說清三代瓷器藝術代表著中國瓷器製造歷史上的高峰,那麼在這三代中,從瓷器的藝術成就來說,雍正一代的瓷器則代表著高峰中的高峰,尤其是琺琅彩瓷器,瓷器收藏家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件清三代琺琅彩真品。因為瓷器珍貴,所以清三代瓷器鑒賞功底一定要紮實,瞭解清三代瓷器特點,然後才能知道清三代瓷器的鑒別方法。
請三代官窯瓷器時代特點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稱「康乾盛世」,當時社會開放,文人墨客加入進來,歐洲的彩繪技法也得到借鑒,瓷器製作工藝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而且,這三代皇帝都非常喜歡藝術,特別是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在藝術品領域投入了很多精力。單單乾隆留下的有關藝術品的御題詩就有三四萬首。種種因素共同促使中國瓷器在此時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
一.康熙朝官窯瓷器厚重古樸、雍正朝精緻清雅、乾隆朝新穎豐富
    康熙朝的官窯瓷器胎體密度大、份量重;釉面相對較薄,玻璃化程度高,胎釉結合緊密;而器形則相對厚重、古樸,有明朝遺風,沒有雍正時期俊秀;就彩繪而言,此時彩繪材料的提煉沒那麼精緻,所以彩繪效果沒雍正、乾隆時期細膩,沒那麼清秀的感覺。

二.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仿製。雍正時期的官窯瓷器可以說是這三代中的頂尖之作,精緻、秀巧著稱於世。此時的瓷器胎體潔白、精緻,且胎薄,沒康熙時厚重;施釉厚薄適中,釉面更加柔和、潤澤,猶如玉的感覺;而彩繪也更加精緻,構圖留白多,柔和、疏朗;器形多小巧、精緻。清三代瓷器藝術代表著中國瓷器製造歷史上的高峰,那麼在這三代中,從瓷器的藝術成就來說,雍正一代的瓷器則代表著高峰中的高峰,所以雍正朝瓷器價格拍賣最貴。尤其是雍正的琺琅彩瓷器更是不可多得,在拍賣場偶爾現身,瓷器價格拍賣價格以千萬、億計。
3.到了乾隆年間,瓷器胎體相對變粗;釉面因與胎結合得不夠緊密,有波浪釉的情況發生,也就是說瓷器表面不夠光滑,釉面細看呈波浪狀;同時乾隆追求滿工,瓷器的圖案多繁縟、艷麗,有的用金較多,感覺金碧輝煌。描繪的圖案西洋風景、西洋人物等亦較多出現;乾隆朝的器形比前兩代明顯增多,開發了轉心瓶等很多新式器形。總的說來,乾隆一代的瓷器,從造型、色彩、圖案都更加豐富,這和當時自康熙22年開海禁,乾隆時「一口通商」,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盛有關。打開了中國瓷器和外界交流的新時代。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窯瓷器鑒別方法
一.康熙時期的濃墨重彩,「墨分五色」,而是講究疏淡的,以少勝多。康熙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畫面是正的,翻過來的時候有可能款寫得不正,這是由於當時官窯瓷器底款不注重這一點。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1、康熙官窯瓷器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裡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裡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干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佈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二.雍正時期作為明清兩代官窯中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它不僅增加了很多品種,更重要的是傳達了一個朝代的文化精神。雍正官窯瓷器做得很規矩 講究瓷器寫款方向
清代雍正年間景德鎮官窯瓷器款識。雍正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官窯年款較多見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雙圈或方框,業內將雍正官款分為無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區別。琺琅彩器款識有「雍正年制」與「雍正御制」四字,一般為兩行豎寫並圍有方框的楷書款。在茶葉末、爐均及仿鈞器上,則見「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錢形款,則主要見於花盆一類器物底足。
 雍正官窯款,由專人負責書寫,字體基本一致。青花楷書款與篆書款同時並用。 楷書六字三行橫排,雙圓圈體式官窯款「大清雍正年制」,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體柔弱、略草。 雍正晚期官窯款,多為宋槧體的正宗小楷,工整秀麗。青花色調大多純正。也有少數深淺不一的。篆書款書體變化較多,有的方正規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筆路圓潤。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圓圈官窯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正」字的第一、四和五筆書寫平正,這是雍正楷書官窯款的一個特點。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官窯款,多用於顏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官窯款,多用於仿鈞釉、爐均釉, 或茶葉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書官窯款與「雍正年制」四字楷書堆料,只用於琺琅彩瓷。雍正堆料款的藍料色彩較康熙時為淡,字體也小。

三.乾隆瓷器官窯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鑒賞乾隆前期官窯瓷器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餘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瓷器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 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清朝乾隆官窯器大部分有款,總的看來是以「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用得最多,三行六字楷書款在祭紅等器物上較為常見,兩行六字楷書款在白地紅彩等品種上雖有,但很少能見到,「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及楷款也用得極少。款字一般以青花寫款為主,但有些抹紅器、琺琅彩器或少數粉彩器上用藍料寫款。在白瓷、茶葉末、仿竹器、珊瑚紅等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刻款。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