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蒼松虯枝圖》(1張圖片)
  • 15年2月17日 10:4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吳昌碩《蒼松虯枝圖》(見圖),系水墨絹本立軸,113×41厘米,乃吳昌碩70歲時的作品,當屬傳承有序且妥為保存的手跡,品相上佳,歷經百餘載,完好無損,雖為古稀之齡所繪,但絕無遲暮澀滯之氣。 

  該作主畫面為高大挺拔的蒼松主幹,間或寥寥數筆撇出了凜凜虯枝,線條老辣,氣韻酣暢,古拙蒼勁,力透紙背。正如吳昌碩自己所云“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雄渾點劃之間,金石氣息濃郁,未施色彩,卻氣象萬千。以淡墨勾勒,以重墨點染,疏密相間,濃淡相宜,雖則看似簡簡單單的構圖,但無不充盈著滿滿的盎然生機。難怪當代書畫鑒定家蕭平觀後,欣然題籤“吳昌碩先生晚年之作,蒼松虯枝似自況也。真跡神品應寶之。”將這幀畫作定位為其傳世墨寶中的第一等,評價之高,足見喜愛之深。也飽含真情地闡明了作者以松自喻,點明了飽經歲月洗禮的蒼松也是吳昌碩老人的人生寫照!畫幅右下側題詩兩行:“畫松如畫佛,開拓我心胸。自得千年壽,如登五老峰。聽濤常洗耳,待月且支筇。破壁當飛去,為霖化作龍。”鈐有白文“吳俊卿”名章及朱文“大禹齋”收藏印各一枚。從款識“甲寅十月”來推算,當為民國三年(1914),彼時吳氏已定居滬上。 

  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倉石、蒼石、昌石,別號缶廬、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孝豐人,少時便癡迷印章並嶄露頭角,幸得其父悉心指導,得以早早入門。同治四年(1865)考中秀才,後赴杭州,師從近代大儒俞樾研習小學及詞章,學藝大進。同治十一年(1872)至滬上,陸續結交了高邕之、吳秋農、金心蘭、楊峴等藝苑同好,與任伯年往來甚密,締結下了深厚友誼。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吳昌碩曾在丁葆元的鼎力保舉下,出為江蘇安東縣知縣,但書生不諳宦海規矩,極為不適應,到任只一月即辭官而返,廣為流傳的“一月安東令”即由此而來。 

  民國二年(1913),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等四人於光緒三十年(1904)在孤山數峰閣旁買地築室,創立的印社誕生十週年之際,在一幫書畫巨擘張羅籌備下,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並舉辦紀念大會,作為當時聲名遠揚的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的領袖人物,吳昌碩當仁不讓地被公推為社長。並於翌年(1914)舉辦了個人生平第一次畫展,反響良好。未幾,上海書畫協會成立,他又當選為該協會首任會長。 

  吳昌碩在詩、書、畫、印方面,均有極高的天賦和深厚的造詣,他在日常書畫之餘,潛心學問與詩文,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與任伯年、蒲華、虛谷並稱“清末海派四大家”。除了眾所周知的《吳昌碩畫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相繼結集,還有詩作《缶廬集》輯刊行世。 

  民國十六年(1927)十一月二十九日,近代美術大師吳昌碩在寓所去世,享年84歲。越六載,即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遷葬於浙江餘杭縣塘棲附近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宋梅亭畔,即今天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超山大明堂外西側200米山坡上,與他畢生摯愛的梅花為伴,永久長眠於這方秀美清靜之地。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