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瓷鑒定的三大技巧(共5張圖片)
  • 22年6月20日 21: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的我國北方的一個著名窯口,也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此窯原為民窯,北宋年間,因一度燒造宮廷定燒瓷而聲譽鵲起。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山村。這個地方,在唐宋時屬定州,定窯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實,定窯的瓷器燒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五代時開始燒造以白瓷為主,到宋金年代,是這個窯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元代以後逐漸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間終至落幕。

定窯瓷鑒定的三大技巧

  宋代定窯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綠釉等所謂黑定、紫定、綠定、紅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種。這些彩釉品種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而燒成。

  定窯的瓷胎特徵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淨而略顯微黃。無論白定還是各種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窯施釉較薄,釉薄處能見胎色,白定釉色多數為白中微閃黃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猶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別光亮;紫定其實並非紫色,而是醬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書載有紅定一說,但至今尚未見到實物,所見殘片上也只是在醬釉上有紅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場見有紅定出現,須特別小心對待。北宋早期採用正燒法,因而盤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後盤碗採用覆燒法,為防口部粘釉,因此將施滿釉的盤碗在口沿處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燒成後盤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邊的「芒口」。為了美觀,在一些高檔的盤碗口沿上,常鑲上金、銀、銅質的扣,所謂「金裝定器」。這是定窯創燒的一個獨特的制瓷工藝特點。仿品通常採用硬器將口沿敲毛,再塗以污垢做舊,冒充「芒口」;或者在沒有「芒口」的盤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細觀察,容易鑒別。

定窯瓷鑒定的三大技巧

鑒識宋代定窯白釉瓷,從胎釉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辨識: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三、要見「竹絲刷痕」。

定窯瓷鑒定的三大技巧

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鑒別。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定窯到金代,胎釉和工藝上有一些變化。雖然胎質仍潔白細膩,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藝上雖承接了「覆燒法」,但在工藝上又有所變化。即在許多盤碗的內心刮去一層釉,露出胎骨,然後疊燒,這露胎處通常稱為「澀圈」。

  定窯在宋代時就有仿燒。仿燒的窯口,無論北方或南方各窯的產品,與定窯相比,都是大同而小異的。北方定窯系諸窯雖仿製定窯的制瓷風格,但一般都不採用覆燒工藝。特別是宋王朝南遷之後,一部分定窯工匠也跟著南遷。於是在景德鎮等窯口也紛紛仿燒定窯瓷,出現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諸多仿燒的品種。但這些仿燒品種,由於地域和燒造條件的不同,南方諸定還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如,景德鎮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稱之為「粉定」;「土定」的胎土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黃,釉面有紋片;「南定」燒結溫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較強,釉色也在白中閃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徵上,幾乎都不見北定的「象牙白」釉、「蠟淚痕」和「竹絲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徵。根據以上的一些特點,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區別開來。

定窯瓷鑒定的三大技巧

定窯器除黑釉器外多數都有花紋裝飾。裝飾手法從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後有劃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種。早期劃花系用竹籤類工具在瓷胎上劃成。所劃線條比較細,坡度很小,圖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劃花法出現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還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線較寬,坡度大,圖像剛勁有力。

有時候劃花和刻花也常出現在同一器物上。刻劃的花紋早期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和蕉葉紋、回紋等,稍後又出現花果、蓮鴨、魚水、雲龍等紋飾,而且在圖案一側常劃一細線,以凸出圖像的立體感。印花裝飾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定窯所印的圖案都是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而不亂的。主要題材以花卉為主,以牡丹、蓮花為多,次之為菊花。有纏枝也有折枝的。圖案講究對稱。此外,魚水紋、龍鳳紋和各種禽鳥紋也不少。花卉紋常見與動物紋相組合。仿品當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種圖案,但常見進刀遲疑,線條呆滯,圖像木訥。印花的則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亂。真品刻劃一氣呵成,圖像有一種流暢之美,仔細審察,不難識破。

  定窯之器中,有極少數是有款識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還有帶「官」、「新官」字樣的款,這些都是入窯燒製前刻劃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書體,雖寫得不大規正美觀,但卻表現得自然有力。還有一些和宮廷建築有關的款,是送到宮裡後由宮中玉工後刻上去的,如「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等。

定窯瓷鑒定的三大技巧

  定窯的仿製,從宋到明清、民國、現代一直不斷。宋代仿造,其風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該時代的一些時代特徵。近年按照當年圖譜所仿燒的一些贗品,胎釉和工藝均難以到位,無論胎質、釉色、份量和工藝等均無法與真品定瓷相比擬。瞭解了定窯的胎釉、工藝和裝飾特點,反覆對照真品去審察,是不難將贗品剔除出來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