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鑒定看明大粗
  • 20年11月27日 07: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代玉器鑒定看明大粗

明代玉器有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俗稱的「明大粗」。這個明大粗,並非指粗糙,而是指率性的工藝、不重細節的加工。通常認為明代玉器繼承了宋元的特點,造型粗獷,多以日常生活為題材,胎體較厚,鏤雕用法廣泛,平面雕兩層花,俗稱「花上壓花」。裝飾線條剛勁利落,稜角分明,不拘小節。

 

  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時期。

 

  明早期:明初玉器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風格繼承元代,嚴謹而精美。上世紀70年代初,山東鄒城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飾、玉帶、玉珮、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這類玉器所採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嚴格地說,明初玉器無自己的風格,許多出土物玉帶板應歸入元代範疇,或原本就是元代遺留的玉器。

 

  明中期:明朝中期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興盛,出現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蔭策杖斗杯等。明中期加工與集散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江西等。

 

  明晚期:晚明前城市經濟繁榮,民間富裕,玉器產量增加。當時蘇州制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工藝的發展趨勢,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或稱古玩),是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劣質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製造了大批假古董。同時玉器數量激增,藝術粗獷,精工較少,有的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晚明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其功能首先是祈福,其次是工藝。

 

  明代玉器加工可以總結出這麼幾條:

 

  1.明代谷釘紋,多以管鑽套打,谷釘較大橫豎成行,周邊有明顯的套打痕跡。

 

  2.動物造型的耳內多用錐鑽打凹,少見直筒。旋紋細而不均。

 

  3.陰線寬深粗獷,邊稜鋒利,槽地砣痕明顯,其過線,岐出現象比比皆是

 

  4 底子處理不清,不整,俗稱「麻底」。

 

  5 明代裝飾用線以寬而深的陰線為主,截面呈「V」字型,拋物線狀,首尾均出峰。

 

  6.明代玉器的玉材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的和田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